对话互动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实施邓 艳
对话互动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实施
四川省营山县沿码完全小学校 邓艳
摘要:数学课堂上实施应用对话互动法就是为了提高学生主体性、改变传统以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本文探讨了对话互动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实施的三种途径,即需要老师改变教学观念、需要优化课堂环境和多留给学生一些的提问机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 对话互动法 有效实施
教学即对话互动。基于这种理念,对话互动法在践行师主导、生主体理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之间还保持着僵硬而单一的对话方式,缺少了融入思想的交流,这使得师生在许多情况下的对话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而且,导思性不足,引领性不够,效率低下。在全面践行对话互动法的今天我们如何使自己的数学课堂更好地展开有意义的师生互动,这是永远都值得探究的课题。传统课堂师生不是以交流的方式展开的,而是师向生的单身传输和灌塞,忽视了导的实质和学生主体作用,让处于接受状态的学生一直以消极的方式去被动获得。不仅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学习依赖性,更缺少方法性知识,不能在数学这样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与建构上实现建构和能力发展。而对话互动法的实施正是为了改变而来的新方法,在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增强过程师生互动频度和提高教学质量等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教学实践意义。
一、实施对话互动法需要老师改变教学观念
传统课堂中,一些老师只注重教的实施,只注重“教以应试”的效果,忽略了主体性建构和对新的学习方式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在“学以求分”中有一定效果,但不符合现在的教育思想,限制了老师们的专业发展,也影响到了孩子们学习态度和建构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教室里的求知路上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学习方法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就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实施对话互动法,将讨论交流开展在基于数学知识理解、获得的过程中。作为实施者,就必须要有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正确认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教学即对话的理念,从原来在教室里高高在上的主宰者变成一个与人之间进行平等、交流的导向人。在学法引领上,作为实施者不是要尽快完成任务,而要将学生主体性变成求知的动力,引导他们对数学内容有关的知识、方法和思想进行深入的探究,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思考成果,为同学们开辟更多的思维空间和互动空间,更好地发挥主体性。多年实践告诉我,只有基于上述理念而实施,才能使对话互动法为数学课堂质量提升提供良好服务和帮助。
二、通过优化课堂环境不让学生对话互动受到约束
对话互动的展开不能受到课堂环境这个外力羁绊。很多学生因胆小不能参与其中,原因除本人过于羞涩之外就是我们课堂氛围民主性不够,和谐不明显。因此,在实施对话互动法的过程中我们要优化课堂环境,给人心理自由感,不让学生对话互动参与受到约束。只要他们心理上感到自由了,他们参与行为才不受约束,思维运转不受约束,敢大胆想、主动思,甚至敢于非常人之所想。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的课堂练习中有学生将多边形采取剪、拼、组的方法形成规则的学习过的图形来计算,这也是一种创新。实施对话互动法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学习水平,又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更好的生生关系,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还可以利用情景的设置来展开课堂提升对话兴趣,将教材上的知识与一些有生活性的、带有启发意义的问题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更好地互动起来,并在指导学生有的放矢思考过程中作出思路导向,把思考成果与学生一起探讨、平等交流,从而找到学生中问题解决的最佳之径,并对其进行及时的改正,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优化教学气氛对师生之间展开积极有效对话互动是非常有益的。
三、留给学生多一些的提问机会
传统实施,大多老师仅仅注重了学生能否做对题,把结果看得很重要,为此经常会对整个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即使有师对生的单向信息传输,老师们也总是站在一个很有权威的位置上居高临下,而处于接受状态的学生却一直扮演着“消极”“被灌”。这样下去,就会造成师生之间的不公平。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没有提问机会也就无法有提问需要,更不易产生问题意识。而实施对话互动法,老师将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留给了学生,让他们从原本的消极状态变成了积极的状态,这对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只有通过学生积极的思维和询问,才能使他们对学习的现有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产生建构认知和内化需求。对于那些不敢提问的同学,老师们除了要创设愉悦氛围之外就是要对他们展开适当的鼓励和指导,让他们有胆量能够主动提问。这样我们老师就把自己的话语权完全地交到了他们的手中,让他们能够对自己的问题展开更多的思考和探索,逐渐地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敢问敢提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后,要对其进行问法指导,使其懂得怎样提出问题。这样,他们既有敢于提问的勇气又有能提问题的方法,自然就可确保他们所提问题有质量,达到敢问善问效果。
总之,在全面践行对话互动法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在学生主体性充分激发的基础上作文章,创新能促进学习主体性生成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才能使在其强烈内驱下变得主动和自觉,实现不教自学、不启自思、不令则行的主体化效果。唯有如此,我们数学教学效果才会随着年级增高、学生自觉性增强而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春萍,对话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教学与研究,2019年。
[2]夏红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的实践研究[J].魅力中国,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