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散打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曾 宁
武术散打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曾 宁
(四川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
【摘要】对现阶段武术散打运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面临的形势进行科学的剖析,提出新世纪里武术散打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与对策,为有关部门制定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战略与政策法规提供依据。
【关键词】武术;散打;现状;可持续发展
散打属于武术对抗运动项目,是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1979年试点推广以来,历时20多个春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引人瞩目的成就。也许散打运动仍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所谓的真正的“中国功夫”,也许散打运动现在甚至于将来都不能全面体现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精华”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散打运动已实实在在地形成了区别于拳击、泰拳、跆拳道等国外对抗运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对抗体育运动,并已经从国内走向了世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喜爱,同时正大踏步地向奥运会的舞台迈进。
一、散打是中国武术的一支奇葩
(一)散打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实战技击项目
散打是从传统的中国武术中的散手中发展起来的现代武术技击项目。散手以踢、打、摔、拿等技击动作进行实战搏斗,我国古代的打擂台等比武就是武术散手在当时的比赛形式,一直在民间流传。散打继承了中国武术散手的技术特点,它的技击手段包括踢、打、摔、拿各种技术。选手不但可以用手、脚进行攻击和防守,还可以利用各种摔跤技术将对手摔倒。特别是近年来在与泰拳等项目进行交流时,也放宽了对膝、肘击打的限制,丰富了进攻手段。这样,武术散打就成为在诸多对抗格斗型项目中技术手段最为丰富的项目,因此比赛更为激烈,场面更加好看,深受武术爱好者和各国人民的喜爱。
(二)散打正在走向世界
迄今为止,现代散打运动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具有中国散手的技术特点,并吸收拳击等项目竞赛形式和技术的中国搏击运动项目。在散打的发展过程中,不但在技术和规则上不断与国际接轨,而且与国际上其它对抗格斗型项目进行了交流,切磋技艺,取长补短。有资料显示,仅在2002年,中国散打与泰国泰拳就在北京、广州、澳门、曼谷举行了四场争霸赛,中国散打取得了3胜1负的战绩。近年来,中国散打还与美国职业拳击举行了多次交流比赛,也取得胜多负少的优异成绩。目前散打已经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开展了散打运动。
二、散打项目存在的某些问题
(一)散打拳法失去了中国武术的传统特点
在中国传统武术中,用手部进行攻击的方法可谓多样,仅南拳的手法就包括拳、掌、爪、钩、指、桥等。选手可以利用不同的手法攻击对手的不同部位,使其防不胜防处于被动的局面。如掌跟击法,发力短促、刚猛有力,其打击效果往往胜于拳击。又如爪法,这是中国武术独特的技法,常见的有鹰爪功、大力金刚指等,习练者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手指具有强大的抓力,可使对手被抓部位疼痛难忍而失去战斗力。还有民间常见的铁砂掌,习练者的手掌坚硬有力,无论是击打还是插、戳,都会产生非凡的打击效果。但是在目前的散打中,为了防止运动员受伤,选手手部戴有拳击手套,所以很多中国传统武术中的技击手法都没有用武之地,只有拳击一种方法,这与西方拳术已无区别,完全失去了中国武术在拳法上的特点。
(二)散打的中国摔法受到制约,逐渐失去优势
在传统的中国武术散打中,摔法是具有独特技巧的一种技术,它大量地采用了中国式摔跤的技法,使散打比赛具有独特的魅力,在初期与国外选手的交往中,中国运动员往往可以利用摔法占得优势,但是随着国外选手对中国摔法的了解和适应,特别是散打比赛中,中国摔法受到规则和装备的制约,已经逐渐失去了优势。首先,由于运动员戴着拳击手套,同时对方赤裸上身,所以中国式摔跤利用抓小袖、门襟、腰带等部位形成的多种摔法无法应用,只有抱摔和抄腿等几种技术可以使用,这就大大限制了中国传统摔法的灵活犀利的进攻技术。其次,虽然抱摔和快摔技术在与国际其他格斗项目的交流中也曾取得不错的战绩,但是在国外选手逐渐熟悉这几种单调的摔法后威力大减。特别是在与泰拳选手的比赛中,泰国选手凶狠的膝撞往往使试图近战抱摔的中国选手很难近身,而且使中国选手受到重创,这就不但在技术上同时在心理上制约了摔法在比赛中的应用。
(三)散打的抗击打能力不及泰拳
在与泰拳比赛中我国运动员表现出来的抗击打能力明显低于泰国运动员。从统计资料看,我国选手在与泰拳的4次争霸赛中,17次战胜对手,全部均由点数取胜,无一人能以技术性击倒对方获胜;而9次失败中,被泰国选手以3次重拳击倒、4次重膝所挫(技术性击倒)。此外,比赛还显示出泰国选手的体力普遍优于中国散打选手。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我们训练的对抗程度较低有关。目前散打主要在各省市专业队和民间武术学校、武馆等开展。在训练中由于对抗激烈常常有运动员受伤,在省专业队训练中甚至有击昏现象发生。为了避免受伤,只有降低对抗程度,或者在训练中穿戴护具,但是这又造成运动员在正式比赛中的不适应,以致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对抗能力不如泰拳运动员。
(四)散打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程度较低
任何一种体育项目只有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散打项目同样也不例外。虽然散打项目深受人们的喜爱,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普及的程度上和发展的速度上还是不尽人意。由于散打比赛拳脚相加,而且没有任何护具,散打在比赛的激烈程度上甚至大于拳击,因此旁观者多而参与者少,散打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程度很低。相比之下,韩国的跆拳道的普及程度在中国的大中城市中明显高于散打,据有关报道仅北京一地就有几万青少年练习跆拳道。其原因也很简单,主要是散打比赛激烈,容易受伤,而跆拳道训练、比赛都穿戴护具,激烈程度也大为逊色,对于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群众来说,跆拳道练习显然更加适合。
三、散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对武术散打重新定位
武术散打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对散打项目的性质、方法、规则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具体地说,散打有以下几种发展可能:一是恢复和保持中国武术的技击特点,改变现在人们印象中的“拳击加抱腿摔”的形象;二是延续目前状态;三是继续向泰拳等其它项目靠拢,成为国际搏击项目中的一员。我们的意见是,“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在强调与国际接轨中决不能以牺牲民族特点为代价。只有使散打赛场真正成为展示中国武术精髓的舞台,让人们看到各种精妙的拳法、掌法、摔法,散打才能真正立足于世界舞台。为此,散打应该定位于“一项具有鲜明中华武术技击特点的对抗项目”,在此定位下对其比赛方式!比赛规则进行重新审视和修改。
(二)对比赛规则和装备的改革
一项比赛的规则意义重大,它可以起到引导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左右比赛的进行。首先,现在的散打比赛规则规定,比赛时运动员要使用拳击手套。它的优点是可以较好地避免对方受伤,缺点是手指包在手套中,不能使用掌法、指法,也不能用手指抓住对方身体部位实施摔法,这使得散打根本不能发挥中国武术的多种技击手段,必须加以改革。其次,配备适当的护具。在开展散打的初期,也曾使用过护具,但是由于有些护具制作不够精致,运动员不愿佩戴,同时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拳击、泰拳运动员都不使用护具,因此散打也就取消了护具。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也有弊端:一是对运动员的伤害。散打的激烈远大于拳击,这主要是由于腿部的攻击力要大于手部,而脚上有没有任何护具,其打击力之大很容易造成伤害。仅以泰拳为例,有资料统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每年都有两名拳师在拳台丧命,伤者无法统计。目前散打虽然还没有死伤的报道,但是由于同泰拳一样没有护具确实令人担忧。二是没有护具影响训练和普及。在训练中不戴护具容易受伤,而戴护具又与实战脱节,造成运动员不适应比赛,使教练和运动员处于两难。没有护具,不但使专业运动员训练困难,也使普及几乎成为不可能。除了专业队和武术学校、武馆的散打班外,散打很难在青少年中开展,这与各地的跆拳道练习班的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改革后的拳击手套可以将手指部分露出,这样可以使手指进行抓握,便于使用多种掌法和摔法。由于露出手指,手套的背部就要变薄,击打力加大,这可以增加其他护具加以防护。由于要防止腿部攻击的伤害和薄手套的打击,运动员可以在头部和胸部戴护头和护胸。至于戴护具后是否影响比赛的观赏性,在这方面跆拳道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护胸的设计可以参考中国式摔跤的跤衣,俗称褡裢,应该保留小袖、门襟和腰带,这样便于抓握,可以使各种摔法技巧得以发挥。同时在胸前设置加厚层,以保护胸部。
(三)搞好国内的各种比赛
比赛是竞技体育生存的基础,散打项目也不例外。为了散打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组织好国内各级比赛就显得尤为重要。各种比赛应该从青少年一级开始,包括青年比赛省级比赛、国家级比赛等等。目前国内散打比赛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极具商业价值的各种争霸赛和国际对抗赛上而对于青少年和其它比赛不够重视,这必然影响后备力量的培养,也会使高级别的大赛面临无源之水的境地。只有青少年选手的茁壮成长,才能使散打运动水平不断提高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应该是武术管理者所熟知的。
(四)在青少年中大力普及散打运动
竞技体育的规律告诉我们,青少年是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基础和源泉。根深才能叶茂,固本方可枝荣,没有蓬勃发展的青少年业余武术训练基础,就不可能有明天竞技武术的辉煌。资料显示,韩国在推广跆拳道时除了为参加世界大赛而成立的国家队外,大多数是以学院、学校、俱乐部、中心、道场(馆)等方式进行教学与训练。韩国有一所跆拳道学院,也叫国技院,对跆拳道的教学和理论有很深入的研究,被认为是世界跆拳道运动的中心。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培养青少年散打运动员采取多种方式,业余体校、俱乐部、武馆、武校、武警部队都可以开展散打训练。特别是各地蓬勃发展的武校,可以成为培养散打人材的摇篮。据中国武术协会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各种武校达到15000所,在校学生几百万人,是散打运动雄厚的后备力量。除了培养青少年运动员以外,在各体育大专院校、系建立武术散打专业,对散打开展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这必将推进中华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的水平对发扬光大灿烂的中华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五)展望武术散打的发展道路
国际武联在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的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方案中将武术套路作为推荐项目而舍弃了散打。其原因固然是由于推荐项目数目的限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散打的技术特点和比赛形式与拳击、摔跤、跆拳道等一些已经进入奥运会的项目有很多雷同之处,没有充分表现出中华武术的精髓。笔者认为,如果散打依旧保持目前的状态,其普及和发展都很困难,而要推向世界,走入奥运会更是困难重重。散打的前途在于改革,虽然改革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是一步到位,必然有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甚至可能在短时间内没有多大作为。但是我们有信心,从历史的进程来看,中华武术散打必然会得到发扬光大,走向的美好的明天。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中国武的发展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改革方案,我们也要加倍珍爱中国武术的品牌形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交流和对抗。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哪怕在条件尚未成就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也只应是适当、必要的保护与谨慎,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超越,而不是懦弱无为的故步自封和盲目傲慢的夜郎自大。中华武术追求真善美。中华武术是科学、伦理与艺术的统一。修炼中华武术的人们不能愚昧迷信、野蛮残忍。只有深入研究和继承传统武术技法,使传统技法与现代散打密切结合,并且吸收国外优秀搏击术的技术、理念,才能创出有中国特色的散打模式,并促进中国散打体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智录,权黎明.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
[2]魏云贵.对散打改革的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
[3]赵珍.武术散打运动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湖北体育科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