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之匙
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之匙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海天小学 罗浩
摘要:方法决定效果。要提效提质就需要我们创新实践之匙,选择多种方法施教。落实到数学教学实践中,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有新课标要求、实际学情,同时还需根据“双主”定位和激疑诱思选择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有效性 提高 实践之匙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就课堂高效的必然前提,正所谓方法决定效果,策略决定效率。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提高教学效果决不是拼体力、比花哨,而是要注重过程增强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有效性。近年来,在倡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新课改实践中,我们数学教师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越来越多的人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路子,创新教学方法,特别是在积极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模式。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以及平时的教研观摩谈谈提高其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之匙。
一、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
新课标是课堂教学走向何方的引领性文件,其理念是保证教学效果提升的有效方法,提出的“三维”目标,更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领航标和方向保证。我们知道,教学是一项有目的育人活动,其目的就是新课标的总体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课时教学目标。而教师所有努力就是实现这个目标。实现目标的有效策略就是要精心选择教学方法,恰当运用教学手段,向着目标进发。为此,我们不仅要加强学生数学知识和计算能力的“双基”落实,还要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方法的同时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实现来选择课堂实施方法是我们教学设计时应着力思考的问题,在这几年数学教学中我们对此进行了总结,发现能使数学教与学都能出高效的方法有多种。如交流法、发现法、探索问题法、独立作业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有课改推进信心的教师还同传统教学方法作了对比性实验,发现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对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有效果等方面很有好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常看到一些教师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而采用合作探究法来进行,且他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根据“双主”定位选择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标解读的深入和课改推进的经验丰富,“双主”理念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知道,传统教学强调教为主,忽视学生自主作用。固然课堂上就只有教法而没有学法之说。而践行新课标,则不是相反,而是“双主”并行,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特别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应这样,这使得我们一线教师必须为之,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双主”定位选择教学方法。体现这种思想而教,就是从学生角度出发来选择教法,以学定教就是典型概括。作为教师,即使还选择传统方法施教,也必须进行改良,使教更趋向于学进行,做到化教为导,通过学生需求的平台来学数学。这几年实践告诉我们根据“双主”择法必须注意,如果心中有茫然,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很可能会选到不恰当的方法来实施,即使选准了,也不能把那个方法所带来的效果做大做强。当然,也可能“玩得过火”。这两种情况,都不能达到通过“双主”达到“高效”的预期。
三、针对个体差异选择教学方法
针对学情选择教学方法,这也是我们平常选择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我们知道,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风格、知识储备、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等方面都不相同,个体的个别差异就不同,表现的方面也不同。经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主要在智力与原有知识、成就动机及相应的个性特征、学习风格等三个方面。当这些学生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时就有不同的学习需求,也有不同的学习结果。新课标要求“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样一个理想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承认了人的个体差异的存在。这在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学中采用整齐划一的“一刀切”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忽视学生个别差异的“齐步走”,显然也是不科学的。为了学生的全员发展,也为了每一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手段,选择能达到这种效果的教学路径和方法。科学合理地将整体教学、分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三种方法交互使用,这样实施既可满足全员学生又可满足个别学生,甚至还可以达到因材施教要求,让不同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
四、根据激疑诱思择出教学方法
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学科。但目标实现需要载体。问题情境就是有效载体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情境是为问题的提出服务的,而且还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成为激疑诱思的问题情境---既需要情境的激趣性,又需要充分发挥问题的诱思性,才能紧紧抓住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为实现这样的效果,我们在设计这样的问题时要紧密根据教学目标来进行实施,尽可能地将问题情境设在关键处或者重难点知识的解决上。这样的问题情境一旦实施,就可以实现既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使学生思维得到有效培养和发展。多年实践告诉我,要一石击激起千层浪,必须要基于学生主观愿望的需求而进行,不可盲目发问设疑,更不能使问题如同雨珠连续不断,导致课堂提问成灾,引不起学生思考。而且这样的“满堂问”最严重的一个后果就是让学生觉得整堂课就像是在被追问,这样的实施其效果反而不佳。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数学核心知识点上,主体性作用也得到有效发挥。
善教者,师逸而功倍。因此,我认为:我们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就要在更新教学观念基础之上实践之匙,运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国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教育研究,2018年。
[2]覃海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课堂内外,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