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策略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有效应用
情境策略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有效应用
四川省武胜县沿口初级中学校 詹晓凤
摘要:重思想品德教育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欲改变学生对此认为的枯燥空洞,在其教学实施时就可应用情境策略而践之,把教材与现实结合,增强内容实用性。本文探讨了问题情境法、直观情境法、故事情境法和表演情境法等情境策略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情境策略 创设 有效应用
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先前相类似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在很多学生眼里都是一个样,那就是太枯燥、在空洞。再加上一些教师教法单一,过多使用说教式,强令严禁过多,课堂缺乏互动,“一言堂”,让学生倍感枯燥无味。这种背景下,学生不仅活动少,建构内化量少,而且不能化思想于行动,更没有知情意行的实践,导致该课程欲实现的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常常不能实现。学生也无法从中体验收获之感。随着“五育合一”课改推进,其中倡导的情境策略得到了更多教师教学认可,越来越多用于课堂提效实施中。由于其具有较好的场景性、激趣性和诱思性,在促进学生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中能充分发挥教学作用,故而受一线教师爱不释手,得到热衷。下面,我结合多年课改推进谈谈情境策略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有效应用。
一、导入时应用问题情境法
学起于思。把学生迅速卷入到课堂中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们思维在疑问或者惊奇的刺激下及时运转起来。为了实现于此,很多教师就在导入之际大作诱思文章。而问题情境法的应用,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思维受到触发,在问题情境法的诱思下对现行生活现象或问题产生思考,或怀疑不信探究原因或另找路径突破。落实到实践中,我们教师应善于灵活运用课本内容和联系学生实际,创设一些有层次性的、引人入胜的启发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兴趣,鼓励他们质疑思考。例如,在教学《生活需要法律》时为了让学生一开课就能快速投入其中,我们就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学起于思,实施时我就利用“假如班级生活中没有班规校规会怎样”一问来诱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感受到没有班规校规会乱成一团时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假如现实生活中没有法律又会怎样”。正是这样两个由浅入深的问题思考,让学生很快就被卷入其中,去探寻生活需要法律的认知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法实施既有趣又诱思,能使导入教学能为后面的教学成功奠定良好的人脉支持。
二、去燥时应用故事情境法
要实现课堂活力涌现,就必须去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燥点”与其他学科相比相对较多,再加上教法上的单一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就一定要利用“三活课堂”理念中的“活力”观点来指导课堂实施去燥,使课堂趣化有活力。实施时我们可以抓住初中学生爱听故事这一特征来去燥,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来增强教学趣味性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热情上涨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家的意味》中关于“孝敬父母”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减少理论所致的枯燥性,就可以在播放学生熟悉歌曲《天亮了》的基础上讲一讲该歌曲背后的动人故事。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不会再感到思想学习的空洞,反而觉得思想学习很有现实意义。除了可结合教学内容讲故事创设情境外我们还可利用教材的小故事或小材料来趣化课堂,让学生从故事中或材料中获得道理,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另外,把时事作为故事内容也渗进课堂上来也可以收到良好的去燥增趣效果,同样可增强学生主体性。
三、化难时应用直观情境法
之所以为难,其实就是过于抽象。人是直觉思维占主要,很多时候对直观的东西易感知和理解。正是因为这个,直观情境法在教学中深受师生喜爱。我们知道,道德与法治学习不象其他学科那样生动有趣,其主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目标自身都是抽象的存在,给人的感觉就是虚无飘渺的,不可触,只可感。虽然内容如此,但我们可以让教学过程变得可感可触,给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其实现方法就是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来呈现道德与法治内容,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挂图、简笔画、动画或视频要把那些抽象的说理说法内容呈现出来,达到去抽象效果。学生在具象的感知中自然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接受。例如,在教学《增强生命的韧性》中为了让学生增强抗压拒挫能力我们就可以创设直观情境来进行,利用大家熟悉的多媒体这种现成的直观工具进行,把现实生活中那些因为不能勇敢战胜困难而自杀的真实案例呈现出来,学生就会发现增强生命韧性实际上就是要勇敢面对挫折有敢于战胜挫折的能力。
四、内化时应用表演情境法
现行道德与法治教材,很多内容都有较好的情境性,甚至情节性。对这样的内容教学,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设身处地,无疑是最好的内化。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在课堂练习这个环节创设表演情境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去内化新知或情感。这样能让学生既深入明理、激发情感又能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提高道德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遵守公共规则》中的“秩序与规则”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把教室作为表演情境法实施的舞台,让学生在仿真公共场合扮演不同的人物进行设身处地,进行道德实践。这样的经历和体验,自然使社会中的礼节和规则印入他们身心,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亲临实践,在内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我们口头讲解甚至强调都无法比拟的。
总而言之,情境策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中有着非常多的用武之地,既能激趣又能诱思提效,促进课堂提质育人,是可以值得我们教学信任的良好策略。在接下来的“五育合一”课改中为了优教提质我将继续探索其实践路径,使其应用更有效、更育人。
参考文献:
[1]张志卿,提高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20年。
[2]刘彩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J].教育科学论坛,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