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理念的有效实施段辉荣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理念的有效实施

 

四川省蓬安县周口中学  段辉荣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生活化理念进行教学是新课改的一种重要倡导,其在与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维持、内化和提升过程中也是很有意义的。本文探讨了在新课导入、新授教学、新课结束、课外作业等环节中应用生活化理念进行实施的有效做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理念  实施  有效

以生活化理念为道德与法治教学作指导的教学行为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倡导。原因在于这样的理念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能使源自生活的它在教与学中更好地“接地气”,而且,还有利于实现有效课堂和构建和谐互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所以,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老师来说就应在日常教学中坚定这种实施理念,并通过创新的设计与实施把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变成学生知情意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的认知变成实实在在的道德实践行为。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活化理念的有效实施问题。

一、在新课导入时引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习动机

在道德与法治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如何体现生活化并落实呢?教师可以选取学生亲历的生活场景、实例进行导学并力求伴随导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获得学习动机的激发。我们知道,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好的导入能激发兴趣聚焦注意力,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注意力引向课题。鉴于此,导入的最好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场景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

如在教学七上的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第四课《揭开情绪的面纱》的引入新课时,教师可播放“结婚庆典”“被父母责骂”“失去亲人”“一条蛇突然出现在面前时”的四个场景的视频。这四个场景就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喜怒哀惧,他们的真切体验最能引起情感共鸣,便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过程中来,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与教师一起对“丰富多样的情绪”进行研究。

二、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以维持学习动机

强烈的学习动机不仅能维持已在进行的学习活动的专注力还能使他们把目前的学习朝着既定目标前行。因此,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研究表明,课中适时用学生熟知生活场景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维持其学习动机。如进行“劳动的不同形式”导学时,教师播放:“农民收稻谷”“农村修村级公路”“学生打扫校园清洁”“教师备课”四个场景的视频。这四个场景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是太熟悉了。农村学生收麦割稻、扫除保洁、干家务等都有亲身体验,知道哪些活儿用体力多,哪些活儿用脑力多,故能准确理解教材内容。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务必引导学生审视生活、发掘知识、感悟人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并以此维持学习动机。

三、在新课结束时应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以内化学习动机

说到底,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是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能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地道德实践。在过程中如果没有生活化理念作设计与实施指导,我们就难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生活中的道德实践问题。相反,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亲历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让学生有充分地机会多看、多想、多说、多参与,从而使课堂生活化,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如在“我与集体共成长”教学结束时,让学生表演小品“图书室的故事”。这一活动教师巧妙地将当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事例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生们的亲身体会,让学生有感而发,把知识内化于心见于行。陶行知曾说,把学习权还给学生就是要让他们能想、能干、能看、能说,不受约束。学生的学习动机自然得以内化,其规则意识、公共意识和文明习惯便自然形成并内化为自身的心理需求。

四、在课外作业中让学生亲历生活,以延伸学习动机

当今很多教育专家都认为必须重视实践。学以致用是最好的实践。道德与法治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要把教材上的东西从感知层面变成道德层面的自觉行动。这个过程更需要老师通过生活化的方式搭建平台把注重实践落实下来。并且,还要在数量上增大,要让学生有反复进行亲历生活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这样才能更好地延伸他们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促进主体作用发挥。

如在《家的意味》一课的新课结束后,设计“请同学们在家中寻找向爸妈表示感激的机会和做法”课外实践活动。教师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要怎么做,而是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向爸妈表示感激的机会和做法”,通过课外实践验证教材中“孝敬感恩父母”的观点、“与父母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的技巧”。这无疑会延伸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将孝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余文森、吴刚平等很多专家都认为知识、经验以及其他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己亲历去体验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中作为执教者应在“新课导入—传授新知识—新课结束—课外实践”等各环节中要注重生活化与动机激发的直接联系,其过程实施都应根据教学内容尽量将学习的知识融入到恰当、具体、鲜活、真实的日常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生活的甜美,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洋溢生活气息、富有生动性。

参考文献:

[1]连常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年。

[2]夏档平,初中道德与法治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研究,2020年。

 


点击次数:18  发布日期:2022/9/1 14:11:15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