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肖德慧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肖德慧   云南省永胜县仁和镇碧泉小学:

 

摘要: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总结出了古人的治学经验。通过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感知文章的意境,形成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进而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这对其未来发展意义重大。鉴于此,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策略,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策略   

 

朗读是学生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学习每篇文章的时候都会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朗读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化改革,教育更加注重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发挥朗读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与运用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获得情感体验与审美能力。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亲自认真、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才能使学生感受文章情感、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学生通过对文章认真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手法。好的语句,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不仅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审美教育等,有助于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1]。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指导学生朗读与其它语文基本训练相结合 
  朗读教学应该与语文基本训练相结合,例如,将阅读与指导朗读相结合。语文阅读和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可以将朗读教学与其他语文的基础训练相结合。朗读与句、篇、词、字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朗读还与复述、默读、背诵、说话等基础语文训练密切相关。这些基础语文训练的有效结合,能够实现朗读效果和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二)引入媒体视频,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教师开展朗读教学的基石,更是学生提升朗读质量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可结合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朗读内容进行生动化、形象化处理,以此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提升朗读效果。 
  例如,在朗读《丑小鸭》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将文章中的图片进行生动化处理,将其制作为一个声、光、神兼具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情境中朗读,以此促使学生思维水平进一步发展,使其更好地体验朗读作品中的情绪变化,提升学生朗读主动性。 
(三)构建朗读情境,增强情感体验 
  在朗读中,移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中,教师可结合朗读内容,为学生设计适当的情境,以此帮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这样可有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情境中,学生在朗读中能将抽象的文字在脑海中转化为声音、图像,甚至部分学生在朗读时会感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例如,在朗读《少年闰土》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与课文相关的电影片段,以此营造一个朗读氛围,帮助学生和“闰土” 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其情感体验。 
(四)引入多种方式,加深学生理解 
  a分角色朗读 
  对于一些戏剧类、小说类作品,在开展朗读教学时,教师可尝试引入分角色朗读形式。通过分角色,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中不同人物的思想、特点,从而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以《皇帝的新装》为例,教师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朗读兴趣,选择七名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以此将童话故事“搬到”课堂,提升学生对朗读文章的理解。 
  b仿读 
  在朗读前,教师可为学生播放朗读名家的录音,而后带领学生边听边看文章,使其更好地理解朗读文章的中心思想。而后,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并将其朗读进行录音,在学生朗读结束后,将两种录音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朗读要领,使其找到朗读趣味。 
  c自选展示读 
  小学阶段学生表现欲较强,基于此特点,教师可引入自选展示读教学。在课堂中,学生可结合自身喜好,选择适合的朗读文章进行展示朗读,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章内涵,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升其朗读理解能力。 
  d配乐朗读 
  小学教材中的文章种类丰富,在进行部分作品朗读时,教师可为其进行配乐,以此增强朗读趣味,營造良好朗读意境。例如,在学生朗读《观潮》时,教师可选择一些较为激昂、奔放的音乐进行搭配,以此凸显潮水的波澜壮阔。在朗读《忆江南》时,可选择一些轻松、愉快、悠扬的古曲进行搭配,以此凸显诗歌的意境。在配乐朗读时,应控制好乐曲音量,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 
  e诵读 
  所谓诵读,通常来说是指背诵。对于部分经典文章、诗词,教师可引入诵读方式教学,在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鼓励其进行诵读。 
  通过此方式,学生能逐步形成较强的语感,更好地体验文章的韵律美、词句美,还能在无形中陶冶情操,积累大量好词好句。在诵读时,学生首先要对文章深入理解,而后通过反复朗读,将词句间的关系、文章主旨摸透,最终实现对文章的诵读。 

(五)拓展朗读的读取面 
  朗读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可以尝试分组朗读。范读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语文朗读教学的质量,由于小学生具有的较强的模仿能力,范读教学法适应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首先,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将丰富的情感渗透到文章朗读的过程中,并进行全面讲解,让小学生与老师产生情感上的互鸣,加深印象,掌握文章的主题。其次,教师范读完课文之后,可以将小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综合考虑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性格特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朗读技能[2]。 
(六)及时鼓励与评价,保证朗读效果 
  为提升学生朗读效果,教师应对其进行及时的鼓励与评价。通过评价,学生能及时发现自身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查漏补缺,完善自身朗读知识体系,如:在执教《大象的耳朵》时,我采用评价:“咦”读得特别好,让我感受到小兔子的奇怪,读“?”时语调扬起来了,指导学生朗读好问句,对于部分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的合理评价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朗读热情,使其更为主动地参与到朗读中,这对提升朗读教学效果意义重大。 
  在评价时,不能只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评价,教师也可参与到朗读过程中,通过教师读、学生评的方式,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朗读技巧,还能在潜移默化间提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此外,通过学生读、教师评,能有效将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发挥出来,通过对学生开展针对性指导,以此提升朗读教学效果。不仅如此,学生间可进行互评。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互相启发,有利于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朗读作为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意义重大。通过阅读,学生可更为高效、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结构,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对其之后语文知识学习大有裨益。在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引入媒体视频、构建朗读环境、丰富授课途径、及时鼓励评价等方式,在无形中将朗读教学效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宪军.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探究[J]. 新课程, 2019,10(9):28-28.

[2]陈宗花.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20, 4(27):219-220.


点击次数:28  发布日期:2022/9/1 14:07:32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