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化迁移背景下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张小红
家庭化迁移背景下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甘肃省华亭市东华小学 张小红
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另一个新特征是家庭化迁2000年以来,农民工不再是暂时居住城市,而是居住的时间在不断地延长,并且很多农民工举家迁移。家庭化迁移也意味着农村劳动力流动已经由“候鸟式”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有了更深刻的人口城市化含义。
然而,新生代农民工户口在农村但又生活在城市,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对农村生活也渐趋陌生,他们的就业经历和成年后的生活历程更多地与城市联系在一起,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又无法完全融入城市生活之中,这就使得这一群体进入了“既不是传统的农村人也不是真正的城市人”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对融入城市的期望较高,但是在落户、保险、医疗、子女上学等诸多方面却享受不到城里人的待遇,甚至被完全排斥在城里人之外。事实上,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和农村都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他们处于双重边缘化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挣钱养家,落脚稳定,获得城市认同上面,从而忽视了子女的心理健康。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阐述对学生的教育:“两个教育者——学校与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所以,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我们采用了学校、家庭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坚持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层面上有意识地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转变观念和行为,塑造健康的心理与完美的人格。具体的策略如下:
一、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在家庭中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
1、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家长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
①我们首先做的就是加大宣传力度,汇集社会各方力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渠道、全方位地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明确了他们的家庭教育责任,端正了他们家庭教育的方向,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立体的教育氛围。
②畅通沟通渠道,提高家长素质。我们学校采取根据不同对象的工作特点,实行分阶段、分类型、分层面的培训,系统传授了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学知识,提高了家长的素质,推广了好经验和方法,帮助他们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
2、引导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家长正确地言传身教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对家长说过:“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育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他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读报……这一切都有着教育意义。”所以,我们告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家长:作为家长,再忙、再苦、再累都不能放弃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3、促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首先要取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积极配合,应该先了解和熟悉他们,主动接近他们,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教师对孩子所受的教育就心中有谱,在交谈中也就有了针对性。
其次,在家校联系时,要根据不同的联系对象,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家长提出不同的意见,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家长乐于接受这些意见和建议,调动其主动配合、协作的积极性。
4、在家校联系时,要指导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家长利用本身教育优势教育孩子。
二、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接受优质的学校教育
1、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全部纳入本校学生学籍管理体系
2、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的教育情况纳入教师学期考核与考绩
三、关爱每一位流动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1、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2、给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集体的温暖
两年来,我们学校以班为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的“手拉手、结对子”活动,不但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克服了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而且也使流动学生感受到了班集体的温暖,从而极大地激励了他们积极进取,为学校、班级争光,为集体做出贡献的热情。
3、关心每一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关照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中的学困生,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
几年来,我们采取举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个性特长展示;开辟“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还能行”的学校和班级个性展示擂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从而达到了张扬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个性、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自我的目的。
总之,作为一个现实的、具有地区特色的全新命题,在如何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上,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努力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上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受教育环境,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从而让每一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都能够像本地学生一样健康成长、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