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尹志秀
论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
重庆市铜梁实验中学校 尹志秀
摘要:提问是一种艺术,虽然教无定法,提问策略也各有不同,但有效的提问总在提问这整个过程中下功夫,做到精心设计,科学实施,才能将提问效果达到最优化的教学预期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有效提问 实施策略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策略。古人告诉我们:“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科学实施这种手段,做到适时、适度。实践告诉我们,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能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但我发现,许多课堂的提问让人倍感遗憾,存在不少偏差,其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尤其语文教师更应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语文教学,谈谈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
一、问题设置难易适度
心理学实验表明:过难或过易的学习都会使学生丧失兴趣,削弱注意。因此,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有思考的价值,应具有针对性,所提的问题应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文的重点、难点而认真设计。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使思维深刻化,使问题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使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回答出来,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望尘莫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让学生“跳”的跳板,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思考阶梯。当然,教师还要掌握学情,不同问题应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巩固性的提问以基础差的学生为主,以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创造性提问以优生回答为主,让优生带动基础差的学生拓宽思路;一般性的问题,要让中等学生回答,使多数学生有思考余地。课堂提问面要广,以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二、运用障碍制造“冲突”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三、问题设置应有启发性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向学生提出合理的、灵活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北京市特级教师刘福增认为提问要给学生“留有余地”,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精心设计的提问,能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到有用的信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优秀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所体现的哲理上。他们会通过一些巧妙的设问,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实际生活中: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巧妙地应用了《愚公移山》这则寓言,说中国人民头上也有两座大山,指的是什么呢?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发问,那么现在我们面前有大山阻碍吗?若有,应是什么呢?让学生展开讨论。此时教师适时引导。这样学生的思想就不会被课文的圈子所束缚,把死知识变成了活知识,思维也不会沿袭前人的老路,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四、提问实施体现分层性
教育要面向全体,提问作为课堂教育的重要一环,也应该面向全体。但在实践中,学生存有个体差异的,同一个问题解决,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回答的,既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也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我们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应体现分层性,做到有梯度和层次,提问的对象要有所选择,避免让少数优秀学生或愿意表现的学生独占课堂回答问题的时间。教师提问的方式可以是个别回答或小组代表回答,或学生抢答;教师也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如对“尖子生”可以合理提高问题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对于“中等生”的提问可以逐步升级,层层推进,对于学困生则要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引路性问题要多问学优生,锻炼性问题要照顾中等生,鼓励性问题要选择学困生来回答。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是课堂变成学生主动进取,施展才华,相互促进的舞台,从而使课堂提问作用实现最优化。
五、选择最佳提问时机
提问,一种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应该把握时机,问到关键点上。孔子告诉我们,提问的最佳时机应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际。实践证明: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所以,课堂提问教师要选准时机,启于愤悱之际,问于矛盾之时。若不选准时机,随时发问,就不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提问的过程,就是教师的语言和学生思维统一的过程。必要时,教师还需设计出一套符合学生认知欲望和思维火花的问题情境,不失时机地升华学生的思维境界,引导学生走出“山重水复”的困境,开辟“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实践告诉我们,选择了较好的切入口,让学生换角度思考,才会避免看问题的表面性、片面性,从而顺利地解开疑惑。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提问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潜心钻研,来自于教师对新课标的熟谙于心,来自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如指掌。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既要深钻教材,又要依据课堂教学的原则,掌握提问的规律与技巧,才能使课堂提问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婷,例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J].读写算,2017年。
[2]韩志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语数外学习,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