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的美感教学田晓刚
高中语文课的美感教学
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高中 田晓刚
摘要: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寓教于美、寓教于乐,通过教材中美的形象,引导学生感知美;引导学生通过美的形象和意境来理解美、鉴赏美;通过美的形象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享受。
关键词:美感教学;美的形象;美的意境;感知美;鉴赏美
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单纯地向学生讲枯燥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因此,运用正确有效的做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即为当今语文教学急需探究的课题。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
一、教材文章内容中的美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唯一依据。“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它根据社会要求、学生特点和文化传递的原理来编写,是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掌握母语的文体,也是教师教学的文本,它代表一个国家母语教育水平。”因此,语文从教者必须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审美因素,从课文自身挖掘出自然美、艺术美和科学美,从创作主题挖掘出思想美、情感美和趣味美,从而感受到作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和高雅的趣味,触摸那颗充盈着美的因素的作家心灵。
高中语文的六册教材中,也选取了很多富于情感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或是清新优美、或是博大崇高,或是发人深省的悲剧、或是引人发笑的喜剧,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发掘这些审美因素,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其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思考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从而建立起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饱含着深沉崇高情感的悲剧性文章。刘和珍君英勇不屈的斗争和惨绝人寰的死亡,以及先生在文中发自肺腑的呐喊:“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悲壮的表现了在激烈的社会矛盾冲突中英雄人物身上强烈的悲剧美。在有关鲁迅先生的课文教学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他的悲剧性文章中的这种“猛士精神”蕴含的悲壮崇高的美,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生在学习中在感受这崇高的悲剧美的同时,丰富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材语言形式中的美
教师在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富含的自然美、社会美等美的元素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语言的形式美感。汉语富含形式美,主要表现在通过四声、停顿、用韵和音调等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语言节奏,表达作者不同的情绪,并感染读者。中学语文教学不像其他学科,仅把教学语言单纯地作为教学交际的手段,作为传道授业的工具,而是将其作为自己教学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师要用富于美感的语言将教材中美的语言传达给学生。
表达是一种语文实践,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或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在语文素养中占有重要作用。从目前语文教学来看,太多忽视了这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口头表达,“说”的训练更没有注重。我们知道,随着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加快,“说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说”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最终体现,“说”的过程就是把要表达的思想感符通过语言转化为一种外部的形式,这过程包含了其对语言的理解与生成的过程,反映了其语言运用的能力。加之语文是母语,指养学生说话、表达能力是其重要任务,当然也是其学科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说话的训练,给予学生说的机会就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此,我们要充分抓住教材,创设“说”的情境,搭建“说”的平台,引导学生多说。写作表达也同样如此,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实例展示美
孙犁先生作为当代文坛上“白洋淀”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以文笔清新优美著称。学生如若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充分感受到文章中无尽的美,则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在我的教学设计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挖掘文章的美。
首先是环境的柔美。课文在开始就展示给读者一幅“月下白洋淀”的美丽景色。“色彩的形式美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视觉效果的色彩形式美;其次是色彩的情感美;最后是色彩的象征性”在教学中我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出荷花飘香的白洋淀、柔和朦胧的月光、洁白柔软的苇席,通过这些孕育这宁静甜美色彩,烘托出水生嫂的勤劳和恬静。教学中先用直观的色彩去感染学生,让其真切感受到柔和朦胧、清新淡雅的月下白洋淀。其次是语言的明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淀上风光”和“荷花淀”两处景物描写。学生在讨论中都能分析和感受到这两处景色明丽开阔、安静宜人。最后是思想的壮美。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课文里蕴含着的美学因素很多,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美的探索亦是无止境的。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在感受、鉴赏、品评、借鉴中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修养之路是漫长的,贵在自觉与有恒。我们的眼前的世界到处都有美,关键看你如何去发现,如何带领学生们在美的世界里遨游,教会他们去认识美、赞扬美,乃至成为美的化身。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