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小学生厌学情绪分析及心理疏导研究刘 丽

小学生厌学情绪分析及心理疏导研究

 

刘  丽    贵州省兴仁市第七小学

 

摘要: 素质教育自推行以来,无论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表现之一就是在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那么如何克服当前我国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呢?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注重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改革评价,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自我评价;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与学生的实际意义相关联等等。

关键词 :厌学情绪  理论启示

素质教育自推行以来,无论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上,都取得了长

足的进步,但其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表现之一就是在学生中有相当一部

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为什么部分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呢?我认为主要

原因在于一些学校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考分,相对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 兴趣、态度、情感等品质的培养;还有就是家长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从而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另外,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业量太大……

那么如何克服当前我国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呢?

一、要“以人为本”,还主体地位于学生

在现代教育理论上,已将学生定为发展的主体,但在课堂上仍然不乏有满堂

灌的教学现象,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讲,要求学生认真地听,而根本没

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一味地压制学生,把自己摆到了主体的位置, 不去论证其做法正确与否,也不愿考虑学生学习的效率问题,这样的做法其实就是

在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美国的教育过程中,有些做法是值得借鉴的,比如,其小班授课的圆桌教室,学生与教师围成一个圆圈,老师上课还可以坐下来和学生谈话,这种平等关系的深层涵义就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 人本主义的思想。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应怎样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我认为首先教学要在方法、内容上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因为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直接动力。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那么学生自 然会产生厌恶的情绪。此外,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多地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智力。课堂上,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的发现和创造,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人本主义者看来,首先,师生的人格地位平等、关系融洽,学生就能主动

地去发展,去创新,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 惯。其次,师生情感融洽,就不会有情感代沟的形成,学生就能“亲其师,信其道”。当然,也就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去体现师生之间的这种人格平等呢? 我觉得首先老师要显得有耐心,有热情,要不厌其烦。有的老师在自己讲完之后,要是学生还不懂,就会显得很急躁,甚至会骂学生怎么那么笨, 当然会很伤学生的自尊,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厌学的情绪了。其次, 教师在课堂中要能放下自 己“师尊”的架子,要尽量多地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与学生成为朋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显得很活跃,也不会感到学习 枯燥无味了。

三、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必须重视情感因素,要积极引导学生健康的情绪,

做到教师与学生心心相通。学生是有情感的个体,如果课堂上没有情感的交流,

只是教师单方向地讲授,会使本来丰富、生动、活泼的课堂成为一潭死水,甚至

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扼杀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力。

那么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教师本人必须是情感十分丰富的人。教师应该情思横溢,讲课要注意学生的感受、体验,要以情动人。这样才能叩击学生的心坎,点燃智慧的火花。 其次,教师还必须注意课堂上学生情绪的变化,发现学生有何不良情绪,要及时弄清原因并加以排除。如:学生在课堂上突然出现一片嘈杂声,就要看看,是不是自己什么地方没有讲清楚,或是哪位同学出了什么事情等。 另外,教学内容也必须具有情感性,即使是枯燥的内容,也要注入适当的情感。如果学生所学的知识符合其性格特点,能在某一方面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那么他们就会觉得所学的东西与自 己十分接近。这样就能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显然就会增加他们的学习欲望。

四、注重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有人说一名成功的教师同时也是半个心理学家。此言确实很有道理,课堂

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之间心理交流的过程。 其实人本主义提出尊重学生的宗旨也在于此。从学生的生理发展角度看,年龄的不同决定了其注意力稳定期的长短以及精力旺盛期的久暂。所以,作为老师,必须做好每天课时数的安排,并考虑到每节课授课内容的多少及难易程度。一般来说,每节课的前半部分时间,学生的注意力要集中一些,理解力要强一些,后半部分时间精力会分散一些。此,教师应抓好前半部分时间这个“黄金阶段”,按学生的生理发展规律,不要让学生到后半节课的“疲劳时间”去处理难点问题。根据科学资料表明,小学生的每天学习时间不应超过6小时,初中生不应超过7小时,高中生不应超过 8小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的课时安排都有缺陷,我觉得这也是我国教育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与学生的实际意义相关联

人们往往认为,只要把课程设计好,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就会很好地学习。其实不然,课程设计得再好,如果学生觉得学习内容对自己没有意义,学习效果

也就要大打折扣, 厌学情绪也会由此产生。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意义不是内 在于课程之中的,而是个人赋予其上的。知识对学生是否具有意义,是知识能否保持的决定因素。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学生学过的那么多知识为什么很快就被遗忘了?就是因为它们与学生的自我无关。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与学生的实际意义紧密挂钩。小学生的厌学情绪一直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难题,我想如果教师能够切实将人本主义理论运用 到教学中,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以上六条原则,那么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将会得到很好的改善,素质教育也将得到更好的贯彻和落实。


点击次数:23  发布日期:2022/7/5 16:28: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