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习作能力需要做到多措并举雷 勇
培养学生习作能力需要做到多措并举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小井乡小学校 雷勇
摘要: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传统教学方法显然捉襟见肘,跟不上教育发展新步伐,更不符合我们“10后”学生学习实情,我们必须创新,做到多措并举。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习作能力 培养 需要
习作是语文能力的综合实践。从三年级,学生就步入到了习作范畴。作为语文教学实施的重要内容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唯有遵循其规律才可获得效率提升。但在实践中,如何指导学生习作并提高他们习作能力,很多教师对此感到束手无策。造成这样结果,原因就是习作教学没有像课文教学有教材那样“有凭有据”,完全需要教师创意设计,不仅要教学生怎样写、写什么的问题,还要教学生怎样改、怎么收集素材的问题,加之学生习作能力是个漫长渐进过程,很多急于求成的教师看不到效果而更加迷茫、不自信,感到举步维艰。那如何开展习作教学提升教学有效性并使学生习作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呢?让我用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心得---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做到多措并举,方可有效化解这个问题。
一、激发习作兴趣,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
兴趣是学生敢于言写的自信。现实中一些学生被迫进行习作实践,乌申斯基这位教育家告诉我们如果他们对此没有兴趣就很容易“扼杀他们探究新知的意愿”。习作更是如此,原因在于其是一种综合运用知识的脑力劳动,更容易让学生“苦不堪言”。现实中,很多学生“谈文色变”,“说写生畏”。造成这种畏难心理,不能说与我们教学方法无关,学生不想写、不会写、写不出、改不来,都是习作教学中的常见现象,我们要分析造成学生这样结果的原因,首先就要多措并举解决学生不想写的问题。这其实就是一个兴趣问题。教师要创新教学举措,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树立习作信心,使其产生“不吐不快”的习作需求。
二、引导观察积累,帮助学生做好素材积累
习作需要厚积薄发。多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厚积”既是基础更是解决学生“无料可炊”的前提。实践中,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从学生现实生活中去收集事件描写的素材;多积累,从知识中习得习作方法和语言表达方法。
(一)加强阅读训练。读写结合向来是习作能力培养喊得最响亮的口号。原因就是反复阅读实践不仅是学生获得习作范例、方法的基本方法,还可以去模仿。但这样的效果需要“读书破万卷”只有多读反复读才能换来“下笔如有神”的神奇效果。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课文当例子,当习作范文,利用描写较好的段落引导学生读以致写,把读中的获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这样实施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还能习得习作技巧和习作方法。
(二)引导留心观察。观察是获得习作内容事件来源的重要渠道,也是解决学生无事可写、无话可述的有效方法。实践中,我们可以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获取素材。①多看多倾听。多看就是要多观察,是指常常要仔细观察、了解事物的特征和性质。多倾听,就是要了解别人的观点,了解生活中人们最关心事件的态度和反映。②多问和多思考。多问,就是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一些平日里所见不懂的事情,以便加深对自己的理解。多思考是指多回想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多提出一些“为什么”。③多记录多书写。就是勤下笔作记录,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录在自己的采蜜本上或者用日记的方式留存,作为素材存下来以备调用。
三、注重过程训练,丰富习作能力培养策略
提升习作能力,不能一朝而成,需要教师加强过程训练,丰富习作培养教学策略,才能在反复训练中发展学生习作能力实现习作教学预期。
(一)运用童话引路。根据儿童幻想和爱童话的特征,在语文课堂上搭建围绕童话而展开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听、讲、读、论童话的过程中获得方法和感悟、甚至让学生写童话,引导他们以童话为载体将听、说、读与写相结合。其操作路径可以先让教师给孩子们口头讲述一个童话或多媒体大屏呈现一个童话,接着听了故事的学生自己讲述,然后把听到的与自己在听的过程中的所想都记录在纸上。这样运用童话作载体引路既能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又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和写作技能。
(二)开展片断练习。习作教学不能仅在每周一次的习作课上要求,日常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开展片断练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习作”。教师可利用学生新学的优美词句或语段要求学生仿写或写学习感受、写识记方法,也可对教学内容进行“补白”或扩写、续写。如果没有很好的“引例”,就以生活中常见事物如文具盒、课桌、同学、校园一角等作为对象进行素描勾写,先说后写,从100字到200字进行片段习作。然后逐步提高要求。
(三)引导学生自改。好习作是改出来的。习作修改也是习作教学的重要一环,但很多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去修改,而没有授予习作修改的方法,更没有用实际例子去引导学生如何修改,致使学生无习作修改意识,也没有修改方法,更没有修改习惯。现在,我们可借助多媒体下的智能教学一体机和电子投影仪,把学生习作展示在屏幕上引导学生如何修改。这样更形象直观,更容易让学生习得习作修改方法和技巧。
总之,我们要提高习作教学认识并在实施中做到多措并举,持之一贯,坚持落实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提升习作素养。而传统习作教学方法显然捉襟见肘,不符合我们“10后”学生学习实情,我们必须创新,做到多措并举。践行中,我们教师不能没有信心,更不能忽冷忽热,要坚定信念,相信付出总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朱黎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习作教学的策略实施[J].教育学,2019年。
[2]陈佳鑫,浅谈习作教学中学生感受生活能力的培养[J].新教育论坛,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