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论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易功新

论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四川省广安代市中学校  易功新

摘要:高中数学教学要实现提效提质愿望就必须采取基于学情的精准性实施策略。本文探讨了减少认知坡度、增强求知欲望以及强化思维参与在促进数学高效教学中的实施应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实施

在提效提质的呼声中,让学生更有信心过高考数学考试独木桥得到了一线教师的积极响应。为了很好地实现这一效果,各高中数学教师都在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实施策略。过去,我们曾奋力强化教师讲,以为讲深讲透能让学生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结果在平时检测中就大跌眼镜。为了走出费多效低的教学窘境实现效高质丰的预期,我们必须探寻有效策略来实施。在这几年“优教优学”理念引领下,我收获了这样一些教学实施感悟。

一、平稳过渡,减缓认知坡度

进入高中,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呈几何性递增。在初中,很多数学内容都很浅显而具体,甚至还可以利用形象性思维来理解,而到了高中,数学教材一下子变得非常抽象、深奥,难以理解,就连教材上的文字描述也是那么费解。这对于习惯了初中数学学习的学生来说无疑有拒人于门外之嫌。难怪很多学生进入高中之门难以适应,甚至大叫学不懂。作为数学教师,如果还是顺着教材内容顺势而教,那势必造成学生跟不上,打消学生积极性,消蚀刚入高中的新颖性,那学生在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中必定会一天天地走向学习低谷而不能自拔。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转变教的观察,在初中和高中衔接处下力,使其减缓认知坡度,化难为易,放慢教学步伐,给足学生思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低起点处慢慢转变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做到平衡过渡。这样,学生对数学学习就会由原先的习惯转变为现在的习惯,从而能在夯实起点处坚定起远航的信心和决心。

二、激发兴趣,增强求知欲望

高中学段的课堂实施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分析和问题导向。这样做不但使同学们感到新鲜,而且他们也为自己能够独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感到自豪。而“起始教学”作为学生高中数学探索的一个新的开始,大多学生热情洋溢信心满满,一般都有新的计划,有决心和自信去做好学好的准备。即便是差生也有“阔步向前”的信心和志向,因此我们教师应珍惜并抓住这个特定时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握机会,尽最大努力调动他们兴趣和求知欲。为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贴近生活实施,注重教与学氛围营造。

数学源于生活。有效实施数学教学同样可采取生活化策略来进行。例如,在教学“均值不等式”一课时我们就可贴近学生生活而进行生活化设计,选用现实生活中的打折问题作载体而将均值不等式融入其中,让学生在问题思考与解决的过程中去进行定理及其推论的揭示。其题目是某服装店为庆祝五一节而搞促销,现有三种降价酬宾方案,每个案均打折两次,第一种,先打P折再打q折;第二种方案先打q折再打p折;第三种方案两次都打(P+q)/2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哪一种方案降价最多?这样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既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又创设了很好的教与学氛围,能激发学生充分地思考。

(二)设置思维情境,引导学生质疑学习。

学贵有疑。而疑来自教师的导和启。所以,实践中我们要营造思维情境,让学生在亲历其境受触而急需思维的感觉,这样才能使他们思维自觉进入到“我要思考”中来。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创设思维情境,例如在教学“倒数与微分”这个内容时我们就可引入“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这样的内容作情境,引导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同时,我们还可以配合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呈现,使这抽象的知识随着情境载体更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眼前。这样教学,既能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又能促进学生思维受培养,还可以在练习中不断地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实践技能。

(三)加强情感交流,增强学生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不能因为要尽快完成进度而忽视情感这张牌的运用。多年实践告诉我,与学生加强情感交流、增进师生情谊是实现教学互动、师生相吸的有效手段。作为教师,不仅要关心爱护学生还要热情地施以帮助和指导,做学生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对我们有较好的信任感。由于爱屋及乌缘故,他们就会从喜欢老师过渡到喜欢课堂上来了,从而实现“尊师信道”的效果。

三、师生互动,强化思维探索

有效实施少不了师生互动,少不了学生思维调动。作为一张教师,要使这两种均能很好地实现预期,我们就就应在此多思考,找出针对性解决方案。比如在执教“双曲线”内容的课堂中我们就可以给出一道双曲线方程来调动学生思维参与,并在出示中抛下两个问题,一是此方程能不能表示双曲线?二是你能不能补充一个条件再来解决这个双曲线方程?正是这样两个问题,如同激起千层浪,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对于这个新知识点,学生如果没有合作互动增强理解力,是很难解决这些问题的。而这时,我们采取开放性策略,通过问设置诱思,并给学生广泛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作保证,并让他们选择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这样,他们在商量中就可实现问题解决,增强自学获得体验。而我们教师也就实现了提效提质的教学梦。

当然,提效之径万千条。能在众法之中择优选取才是科学之做法。别人分享出来的方法可以借用,但必须是“拿来”而不是直接套用,学情有异教法应有别。只有精准基于自班学生实际才可使因材施教得以高效落实。

参考文献:

[1]康万学,对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

[2]廖金祥,高中新课程数学有效教学的实验与探索[J].数学教学通讯,2009年。

 


点击次数:16  发布日期:2022/6/13 9:01:33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