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探索与实践文红梅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探索与实践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第五小学 文红梅
摘要:语文教学生活化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它有效改变了语文教学低效单调的局面,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着重从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环境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课外实践生活化、作文教学生活化等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做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探索与实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也指出:“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一旦语言脱离了生活,就变成了毫无生气的空壳。”可见,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广阔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那么,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呢?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现实生活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只要是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都可以看作语文教学的内容。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都是以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为题材的课文,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小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中,对学生认识生活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要立足课本,将学生引向更广泛的生活天地,挖掘语文学习的内容。比如,看完了写景的文章《黄果树瀑布》,可以引领学生去读读写山水的文章,看看自己身边的山水,游游自己身边的山水,写写自己身边的山水,学生以此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在山水之间尽情遨游,舒畅胸怀,陶冶性灵,抒发情感,何乐而不为?
二、教学环境生活化
这里所说的教学环境主要指教室,也就是“学生的家”。把教室创设成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温馨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改变过去白墙黑板的传统教室。把孩子们最乐于生活的环境搬进教室,让学生不再觉得自己是在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鸟笼里,而是变成自己玩耍的摇篮,自己随心所欲的儿童乐园。我们的墙壁是孩子们随意涂抹装扮的“会说话的墙壁”: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在墙壁上,可以画出自己喜欢的画,可以写出自己的心里话,可以摘抄名人名言,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怀……每个同学都拥有一份自己的墙壁;我们的教室是动物的乐园,同学们可以在教室一角养小鱼、小虾、小乌龟;我们的教室是植物园,同学们可以用花盆养殖自己喜欢的花花草草;我们的教室是图书的天地,同学们可以畅游知识的海洋。我们在教室开辟探索角,鼓励学生把自己想知道但目前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内容公布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培养孩子的探索与合作精神;开辟科技角,鼓励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邀请学有专长的老师和家长作讲座和报告,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语文又怎么会感到枯燥与乏味呢?这种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展的不仅仅是语文的学习,学到的也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更培养和塑造了他们强烈的探索精神与浓厚的人文素养,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已不仅仅是学生,他们同时还是充满个性和灵气的鲜活的生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因此焕发出强有力的生命活力。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起点。教师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要尽可能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相联系,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充满童趣与乐趣的学习中健康成长。因此,语文教学应结合学科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教师要多用灵活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将课本内容编排成课本剧,让小学生变成小演员去演绎,在表演的过程中去感受作者传达出的情感。
四、课外实践生活化
儿童的生活是最美的,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要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因此,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锻炼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如小小调查员、小记者在行动、小老师登场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去练习,这样他们在完成某一件事后会更有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同时,这些活动也使学生发挥了潜能,张扬了个性,增强了自信。
五、作文教学生活化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学生只有学会观察生活,才能够更加敏感地捕捉到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深层次的东西,才能写出更加深刻的文章。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设定作文题目时,就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写自己常见的事物或者是自己曾经真实经历过的事情,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胡编乱造作文。比如,在一次作文课上,我给学生设定的作文题目是《校园秋色》,为了让学生们能写出贴近生活实际的好作文,我特意把学生带到校园,学生通过目睹、耳闻、鼻嗅、口尝去感悟秋天……如此一来,学生们的写作兴趣浓厚,写出的作文也都各具特色。学生有了生活的积累,才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才有可能从中发现思想的闪光点并产生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每当我欣赏着学生的习作,就被那浓浓烈烈的生活气息、真真切切的情感体验、朴素平实的语言表达、天真烂漫的灵性所感动,这样的习作训练才真正练到学生的心窝里了。
总之,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语文。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陶行知论文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3]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