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服务的探究周光和
浅谈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服务的探究
周光和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中洲小学)
摘 要:2011年7月,我国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其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结合现实情况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本文尝试研究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着重从营造情境,调动兴趣;解决难点,帮助理解;落实目标,全面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信息技术、对策
小学数学课程是小学生必须接受的基础课程,可以为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学校小学数学课程对小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加上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所以很多小学生对小学数学学科存在畏难情绪,这不利于他们的日后发展。探索全新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势在必行。事实证明,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营造情境,调动兴趣
社会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要想使学生理解某些行为,需要为他们创设合适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真实的情境体验,在情境中理解事物,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学“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时,我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小视频:一只熊猫带着大伙儿参观新建立的幼儿园,美丽的幼儿园有很多面墙,墙上的图案是由不同的图形组成的,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菱形,有的是长方形……精彩夺目,令大伙赞叹不已。学生观看这段视频时,我在一旁适当地提问学生:“大家觉得这所幼儿园漂亮吗?你们看看墙上的图案是哪些图形组成的呢?”有了情境铺垫,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回答我的问题。通过信息技术营造的教学情境,学生很快就进入求知境界,教学效果得到快速提升。
二、解决难点,帮助理解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性刺激,而是多重感官的刺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难点知识,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
比如小学生普遍感觉“相遇问题”比较难理解,这既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相遇问题变得具体形象化。我在教学中的做法中为学生展示课件:大屏幕上出现一条公路,表示“全程”;按下任意键后,公路的两端出现了两辆公交车,表示“两个相对而行的物体”;再按下任意键,两辆公交车开始向前行驶,这表示“相对而行”;两辆公交车重合之际,再按下任意键,使两辆车停下,这表示“相遇”。之后再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来表示两辆公交车行驶过的路线。另外,屏幕上还显示一个钟表,汽车运行时,它也运行;汽车停下时,钟表就停止运作。两辆公交车“相遇后”,屏幕上现出结论:两物体相遇时,所使用的时间是一样的。由于亲眼看到两辆公交车是如何行驶的,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路程、相对、相遇”等概念,对教学内容形成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落实目标,全面发展
如今,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经吹遍神州大地,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小学数学教育能充实教学目标,不仅要发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培育学生的数学情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
有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完善数学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比如在讲解“统计”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了一段环境污染的视频:由于人类活动的大肆侵略,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森林砍伐、酸雨降落……这些现象对人类的生存质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泥石流、地震、雪崩……这些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学生深刻意识到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之后,我再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几种简单的统计方法告诉学生,引导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统计自己家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有了任务驱动,学生纷纷投入任务中,利用自己学会的统计方法收集数据,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真实感受到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危害性,从而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日后发展,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应用理性眼光看待问题。
有鉴于此,教师要用心探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办法。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找到新的路径。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现实情况,有选择性地使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他们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兆亮.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研究田.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1).
[2]王仁荣.探究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2,(27).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张喜飞.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方式的探究[J].中国教育装备,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