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物理课堂学生发散思维探讨王春梅

物理课堂学生发散思维探讨

王春梅

(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中学)

创新过程,从思维的角度来说,也就是创新思维过程,什么是创新思维呢?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个人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结果,并创造出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因此,它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而传统教育制度的弊端主要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忽略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这种形式在物理思维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就对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谈一点体会。

一、好奇心和兴趣是创新思维的驱动力

求知欲作为内在力量促使人致力于从各个方面去认识对象,了解对象产生的原因,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它是活动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首先在于是否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问号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求知的大门

问号更像种子,在未知的原野上开出一朵又一朵创造之花。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开始时,教师将一块黑板擦轻轻用手在讲台上推动,问学生:“黑板擦为什么会运动?”学生答:“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马上停止推动,黑板擦静止下来,又问学生:“黑板擦为什么停止了运动?”学生答:“因为它没有受到推力的作用;”再问:“空中飞行的子弹是否受到推力的作用?它为什么能继续飞行呢”……这样通过步步设疑,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知慧的火花。

2、设计概念冲突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善于利用,巧妙设计,就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又如提出:人离镜越远,像看起来就变大。是不是距离变化了,镜中的像大小也变化了呢?这个结论显然与正确的平面镜成像规律是矛盾的,但这是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这时请学生用两支等大的蜡烛做平面镜成像实验,发现象和物等大,原来的观念就站不稳脚跟,然后再提问:“为什么太阳看上去那么小”?于是学生就“顿悟”原来是视觉引起的错觉。

3、演示实验的美妙绝伦,使学生在惊叹之余体会到物理学的魅力所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先将一个剥去外壳的鸡蛋,置于较蛋稍小的玻璃瓶上,鸡蛋静止在瓶口上不动,接着拿去鸡蛋将洒精棉花点燃后投入瓶内,燃烧片刻,使瓶中空气稀薄,再将那只鸡蛋置于瓶口,可观察鸡蛋慢慢地被“吞入”,最后落瓶中。面对这些意想不到的现象,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能够激发他们探索其中奥秘的积极性和丰富的想像力。

物理概念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抽象的,因而它建立往往需要足够的感性经验,需通过一些典型实验,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从物理现象的特征出发,提出物理概念,使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

二、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

爱因斯坦在探索的动机中写道:“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通过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科学的原理总是先猜测到,然后通过探索性的演绎加上验证;科学的发现常常是先猜测结论,然后给予逻辑或实验的证明。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不论教师的讲授,还是实验,都应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情景,将学生始终置于探索者、发现者的位置。将许多物理课移到实验室去上,也可将验证性学生实验改为探索性学生实验。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一些简单材料,开展“低成本实验”,主动地去探索未知世界。当创造和发现伴随着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主动学习,发挥想象的强大动力。如教师在上“比热”课时,启发学习提出“猜想”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的水、煤油同时加热,对温度升高有三种预测:水比煤油升得快或慢或相同。到底如何?请大家做实验,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将验证性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协调活动的探索性实验。这种设计的目的是学习实验归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学习用自身力量去获取知识的方法。指导思想是教师用科学方法教育意识,按照学生认知模式设计认识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变换思维角度,加强立体思维。在习题教学中,经常编排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对某一问题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求解,或者通过改变提问题角度,改变问题条件等方式把一个总是变化成多个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任何一个创造过程都是经过从扩散到集中,再从集中思维到扩散思维,多次循环,直到问题解决。

三、竞争是创造思维的催化剂

竞争,可以明确思维的动机,提高思维的力度和速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创造因子的能量,提高思维效率。竞争,还可以刺激信息交流与反馈,促进信息尽快地系统化,网络化,简化和优化,从而刺激灵感的出现,顿悟的产生。如在课堂教学中讲到“摩擦”这一节中,提问:“在水平地面上骑自行车时两个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分别属于摩擦中的哪一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辩,大致分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自行车后轮胎受到地面给它向前的静摩擦力,前轮胎受到地面向后的滚动摩擦力;第二种认为自行车两轮胎都受到地面的向后的滚动摩擦力。将持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各抒已见,争论得十分热烈。教师给予引导,启发,问题在争论竞赛中圆满解决。

物理教学中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只要我们根据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正确地应用科学的方法,并采取有效、合理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方面会有成效。


点击次数:16  发布日期:2022/5/13 8:51:05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