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浅谈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创新教学魏建军

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创新教学

 

魏建军

(四川省平昌中学)

 

创新学习理论提倡鼓励学习者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重视培养创新实践的能力。创新意识即培养学习者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兴趣,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创新信念品质。创新精神即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的精神,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和前提。创新能力即使学习者初步具有信息加工能力,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一般工作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表现和物化能力以及产生创造发明成果的能力等。认为学习者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后,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现代化。教学环境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品格的形成,视野的扩展,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时代,要充分利用空中资源,网上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课内、课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丰富的教学资源。文字教材、软件工具、课件开发平台、多媒体课件以及从Internet 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等构成了立体化教材。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创设教学情境的需要。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新学习理论和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下,以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导学的教学程序为主线,充分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教学系统诸多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现代教育技术四步创新教学模式,如图所示。








优化教学环境





 












 






定向导趣


自学生疑
















 






设问导疑


探究质疑




辅助











主体

调整





点拨导思


合作释疑





现代教育技术








 


 


 

拓展导创


实践创新















 







信息反馈





 

该模式是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环境的重中之重。其核心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其内涵及操作程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电教媒体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引起思维,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疑读文,议论释疑,老师适当点拨,促进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初级层次(识记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课堂的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过程,再提出新问题,引思导疑,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遵循思维方法,议论释疑,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体系的高级层次(分析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主导活动是学生的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教师的活动则作为一种辅助,必须配合学生的主体性,融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之中。在这种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中,既不可忽视教师的导,也不轻视学生的学。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的学是以教师的导为前提的,是对教师导的积极配合,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专心、刻苦地学,创造性地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师生的两个积极性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构建师生平等的交流的氛围。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必须以爱为先导。要求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发言、争论。解除学生的各种精神压力和紧张气氛,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轻松,从而主动观察、主动思索、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学生在不断肯定、修正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实现自我构建。只有教师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树立起新的教育观、新的人才观、新的教学观,自觉地去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才能去与他们合作,去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学生对教师要既服从,又不唯命,教师对学生既讲师道,又不专制,师生间心灵上相印,情感上交融,行为上合作,每个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个性倾向充分发展。

学生协作学习的氛围。划分小组学习,学生以合作方法,参与学习活动,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相互启发,畅所欲言,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得新的发现。采用小组学习方式,同学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培养协作精神。当然,协作学习氛围的营造,小组学习不是唯一的形式。但不管是班级学习还是小组学习,教师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创新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尽量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提供协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尽情在不断的思索中、争论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以夯实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所以,形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环境的重中之重。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尤为重要,因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要以其知识和智慧为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密切相关,课堂教学过程作为充满情感活动的过程,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去优化双方情感,进入课堂精神饱满,从第一声问候起,就把自己的热诚传递给学生,把学生领进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使教与学的热情产生共振,使学生形成主动的心理状态,把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同时要积极采用启发、讨论、质疑、实验等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由探索,不迷信书本,允许存疑,标新立异,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注重发散性思维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度,变通度,独创度。既鼓励冒尖,又允许落后,后进生平时被压得抬不起头来,上课时思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很难有成功的体验,需要降低起点,让他们也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给他们树立起参与竞争、参与创新的意识和信心。

创新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学生的主体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时常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力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点击次数:33  发布日期:2022/4/19 11:11:47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