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低年级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陈丽香
浅谈培养低年级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陈丽香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普枫小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适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一经形成就将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和需要,并自发地表现出来。
一、激发兴趣,启发自觉
激发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窍门。教师和家长相互配合,引导和启发好学生,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养成此种学习习惯,对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有诸多好处,可激发他们产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欲望;其次必须将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欲望”转化为“习惯培养”的信心、决心和恒心,使学生自觉做到“我要干”,而非“要我干”。
二、榜样引领表彰激励
爱听好话是人的通性,尤其是小学生,老师的一句表扬可以让他兴奋好多天。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像寻宝一样,找寻学生在语文学习习惯方面做得好的地方,然后加以表扬。如某某同学昨天的作业写得真好!排列整齐,书写工整,肯定是用心了!又如看得出某某同学课前预习课文了,你看,不仅给段落标示了序号,还把四字词语都画出来了。再如某某同学课前提问回答得非常好,肯定是课余时间认真复习了,大家要向他学习哦!等等。在老师赞许的话语里,同学崇拜的目光里,被表扬的学生今天就像明星一样,浑身带着光环,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增强了自信心,有了自尊心,以后一定会做得更好。没有表扬的同学会暗暗使劲,在榜样的引领下,模仿优秀学生的做法,努力在语文学习习惯各方面做得更认真、更细致,力争得到老师的点赞。
三、歌谣引路规范标准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限于年龄和认知的特点,他们不知道该具备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或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怎样的,在他们的心里没有形成具体形象。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非常细致地把学生在预习、听课、作业、书写、复习等各方面应该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要求列出来。学生对照标准,逐一养成。为了让学生入脑入心,我的做法是把该有的学习习惯编写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歌谣,然后印发给学生们,要求学生抄写、诵记。每天课前十分钟集体背诵歌谣。还可以利用班队活动,开展“将歌谣变成行动”的主题班会,另外,在教室等墙面上张贴。如复习习惯的歌谣:学知识,要温习,温故而知新。勤回顾,多总结,旧知会牢固。会动脑,勤整理,纠错要及时。同学们,要牢记,复习巩固益处多。再如预习的习惯歌谣:台灯下,书桌前。我俯首,习新课。读一读,知大意。画一画,好词句。标段号,理思路。查生字,扫障碍。课后题,细思考。有疑问,做记号。预则立,反则废。不含糊,莫应付。好习惯,有神功。提成绩,有把握。教师宣传讲解示范,学生读读记记,看看用用,最后达到知行统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会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促使自己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四、家校合一强强联手
2>5,说的是学生在学校五天养成的各种习惯,抵不上双休日在家的遗忘。因此,为了使学生持续不断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充分发挥家长的重要作用,家校合一。一方面家长可以监督学生在家里养成各种良好学习习惯,启发学生认识坏习惯的危害性,教育孩子与自身的坏习性作斗争,逐步用新的良好习惯来代替;另一方面家长要起到表率作用。如良好的书写习惯,在学校有老师随时随地的提醒、督促、修正,学生在大环境的制约下可能会静下心来,横平竖直的写字。如果到了家里,没有了约束,也由于贪玩等心理,会马马虎虎地写完了事。这就要求家长在孩子低年级的时候,尽量在孩子放学后能够陪伴孩子写作业,最终使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又如学生每天的阅读,每日一文。家长也要尽量有每日阅读的习惯,可以亲子阅读,家长孩子同读一本书,家里要营造浓浓的阅读氛围。环境使然,学生无形中会受到感染,自觉主动地去阅读积累,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鼓励创新体验成功
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也需创新(包括学习方法的创新、学习途径的创新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来增加孩子们的新鲜感,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如,组织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参与写作、练字等实践活动,并鼓励他们在报刊上发表自己的习作和书法作品,当获得成功后,就会更广泛地阅读、更积极地写作、更有信心地练习,这便促进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写作习惯和写字习惯的形成。又如,有一次,我在上网时发现了一个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方法,就在我班进行了测试,颇有成效。方法是:设计并实施《学生学习习惯养成一周表》,把每周的每堂语文课的学习表现情况按积极(☆)一般(△)不认真(×)如实记录;每周中所有语文作业的完成情况用“☆”记录下来,在周末进行统计。根据统计情况,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找出存在问题,肯定并自我表扬有进步或好的表现;而后向家长汇报,以获得来自家长的鼓励、督促和教育等;最后,为学生作好周小结,并把结果用“☆”的多少上墙公布。在期中、期末分别总结,对表现好的进行鼓励、表现进步大的也进行鼓励。如此做法坚持下去,平日里稍纵即逝的“好的表现”都一一展现在自己面前,而容易忽视的却又很重要的行为也得以不断加强、规范并影响其他学生,逐渐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追赶的浓厚的班级学习氛围,最终达到了“上课专心听,积极思考;课后认真复习,广泛阅读”等好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