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屈俊丽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屈俊丽
(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第一小学)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课程总目标”里,专门设立了一个目标,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学习语文,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语文创新能力。它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基础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因此,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真正做到“六个重视”,即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重视学习的过程和体验,重视发现和提出问题,重视方法和技能培养,重视交流和合作,重视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
二、激趣引思确定探究方向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如在教学《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这个问题,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海洋里召开一次鱼类运动会,小鲸鱼兴冲冲地跑动参加,谁知被守门的大鲨鱼拒之门外,小鲸鱼难过极了,为什么大鲨鱼不让自己参加鱼类运动会呢?我们在座的各位今天就当一次海洋动物学家,告诉小鲸鱼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家首先以海洋动物学家的身份在小组中探究、讨论、交流一下。”我的话还没说完,孩子们就纷纷投入热烈地探究、讨论之中。小组交流过后,我当小鲸鱼,请各位“海洋动物学家”给小鲸鱼解答,大家都非常热心地告诉小鲸鱼:“因为你是哺乳动物,不是鱼,所以不能参加鱼类运动会。”接着举出了“用肺呼吸”“胎生”等证据,还细心地讲了鲸的演化过程,他们说的头头是道,看来真正读懂课文了。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中去,时而讨论,时而深思,时而疾笔如飞,使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派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三、发挥课堂自主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鸟语盛会,各显音色”,发挥课堂自主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著名的教育名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我们可把课堂看成森林的鸟类进行音乐比赛场景,成千上万的鸟儿汇集一堂,每一只鸟儿都以圆润的歌喉,婉转动听的歌曲打动听众,让听众感受音乐带来的快感。所以教师授课时,要把学生看作身怀绝技的高人,给他们表演的平台和机会,尽可能的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交流信息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要有计划组织教学活动。活动内容应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自然天性和原有发展水平,其内容要符合三个因素,一是源于学生需要,爱好和特长,二是源于社会现实生活,三是源于学科知识。所以教师组织教学前应该结合学生主体,文本内容,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活动课在学生主体的操作下,其意识形态改变促使主体各种能力形成。一次完整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调整知识结构,锻炼实践能力。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因时制宜,因人而异,灵活选择,所以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几点。一是少些生搬硬套,多些灵活变通,二是以一种为主,多种结合,突出主旋律,兼收并蓄,吸收其他模式的长处;三是努力创新,形成特色。在实践中变化发展,逐步形成活动课的教学模式。
四、大胆展示活动的结果品尝主动参与的成果
大胆展示活动的结果,品尝主动参与的成果。平时我们总用“失败是成功之母”来教育学生,而我却觉得“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能激励人不断前进,对于学生,这更是如此。所以我经常把学生活动的结果展示出来,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品尝到胜利的喜悦。如:在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等环保的课文以后,我让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对本地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对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寻找原因,讨论对策,并写成调查报告,最后将全班同学的调查报告整理成较完整的一份,投递给有关部门,而有关部门也采用了其中的某些建议,看到社会承认大家的活动成果,学生的自豪感与成功感是不言而喻的。让学生们置身于自己的活动成果之中,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这种成功感又将激励他们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主动地参与。
语文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乐园,实践证明,每位学生都喜欢上语文活动课,有位学生曾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如果每门课都能像语文活动课那样有趣、那样轻松的话,学习真是件快乐、幸福的事。”的确,语文活动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主动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这些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各种活动技能,手、口、脑同时运转,培养了机智、敏捷等品质,发展了判断、记忆、想象的创造能力,拥有了积极、愉快的情绪,形成了开朗、乐观的性格,具有了果断、沉着、勇敢和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当然,作为教师我们更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郭沫若语),使他们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权利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