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作文教学大门的金钥匙张厚霞
开启作文教学大门的金钥匙
山东省济南市南山柳埠街道中心小学 张厚霞
凡是语文老师,大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暑假一过,回校的第一件事是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记暑假里的一件事》。两节作文课将过,可还有一半学生在愁眉苦脸,苦于无事可作。老师可生气了:两个月的假期你竟没做过一件事?事情很多,就是没有可写之大事;思来想去,总觉得脑子空空,不知从何着笔。学生写作文为什么会觉得没人没事可写,没情没感可发呢?新课标在强调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同时也十分强调学生生活的积累,课标指出:学生的习作,要开阔思路,放开手脚……而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的作文大多是“奉命而作,生搬硬套”,“为师造文,为文造情”,所作的文章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这样的作文当然毫无生机了。如何解决学生怕作文这个老大难问题呢?我根据十几年的教学体会,来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着眼日常生活,引导学生自由表述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有让学生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学生的作文之“源”才能解决。本来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对周围的环境缺乏观察力。加上学生读得少,积累的词汇不多,描写起来更觉困难。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在平淡中发现新意,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1、利用学生的闲谈作文
叶老说过:“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学生之间的闲谈是无拘无束的,他们往往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与伙伴交流,这部分生活素材“量”足且“质”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留意收集师生、生生等课余闲谈的话语,敏锐地发现有新意的思想内容,予以作文。教师可发给学生每人一本笔记本,让学生在本子上随意发挥。题目可为《老师,我想对您说》、《这是我的小秘密》、《发生在我们班的事》、《我眼里的老师、同学》等,让学生在诉说心里话的同时积累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水平。比如我在今年新接班选班干部时,有一位老干部落选了,当时她哭了。我发现了她的异常反应,就悄悄告诉她,有什么想法请写在纸条上。中午,我收到了她的“控诉状”。她详细分析了班级的现状,指出了老师这样选举对女生的不公,诉说了自己心理的不满与失落,真是振振有词,情真意切。我看了,马上找她谈话。帮她分析落选的原因,告诉她老师这样做的目的,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干部观,并引导她将今天的事整理成一篇《第一次落选》的作文。我在班上一读,全班同学无不为之动容。最后,我告诉学生,作文就是“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欢迎大家每天给我“提个醒”,随便写什么方面的,写多少内容的都可以。此风一开,学生每天交上来的小本子多了,他们再也不担心无话可写,更不用发愁如何开头与结尾,每天都像在闲谈一样。当然,教师要及时反馈,并作适当的指导,使学生的“闲谈”越谈越多,越谈越精。随着“闲谈”的深入,班级的作文水平也在师生的交流中提高了。
2、鼓励学生写日记
日记,日记,天天要记,学生最烦写日记。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呢?老师首先得切实转变质量观,降低作文要求,对学生每天的日记不苛求立意的崇高,无需求布局谋篇的新颖,只要求内容的真实,语句的通顺。其次,教师应作必要的方法和选材的指导,从小处入手,以兴趣为先,鼓励学生写自己生活中的见闻和感想。教师还得及时反馈,每天在班上朗读几篇学生当天的日记,以激发学生习作热情。记得有一次,我只是轻描淡写地表扬了一位学生写的日记,并选择几句在班上朗读了一下。第二天,我在这位学生的日记上惊奇地发现,昨晚的表扬被他誉为入校以来最快乐的一刻,使他觉得写日记是多么快乐。从此他也爱上了写日记。可见,鼓励与表扬是多么重要啊!另外,教师也可进行小组“循环日记”,“日记加分制”,设立“日记展示台”等,使学生对写日记充满乐趣,充满挑战,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二、重视活动组织,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凡是积极开展活动的班级,学生的写作内容都比较丰富、具体、生动。当然,要想通过组织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就得有意识地实行活动与作文的结合。
A、活动前,教师要精心选择活动的内容。所选活动要新颖,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应让学生有所启迪,有所收获,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生活气息。教师还应做好周密的准备,尽可能地写“下水作文”。叶老曾说过:“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这样,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更得心应手,描绘过程时将绘声绘色,出口成章。
B、活动时,教师要合理安排活动的过程。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每一位学生都有真实的感受。教师更要注意活动过程与习作的联系,边活动边指导,让学生留意观察活动时每个人的动作神态,及时捕捉有趣的话题,挖掘活动的闪光点。
C、活动后,教师要及时深化活动的主题。为了强化学生的感受,有助于学生储存、积累与描写,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回忆活动的过程,让学生谈各自的感受,说生动有趣的情节。使学生快乐活动,轻松作文。
三、加强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知识空间
一篇生动的作文离不开好的素材,更离不开学生丰富的语言文字基础。在中学阶段,学生仅靠从课文中获得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学生博览群书,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宽知识面,才能为写作奠定丰富的材料基础。
1、大量阅读,拓宽知识面。书籍是知识的宝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日积月累,方能生悟”。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的知识经验,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发动每个学生从家里带几本与大家“共享”,并定期更换。除学校规定的每周两节课去校阅览室看书外,我们还安排每周2-3节的文化餐集中看书和指导,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水平。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利用中午、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看书,去阅览室借图书阅读。这样,既解决了书源,又保证了学生阅读的时间与质量,为学生的习作储备资源。
2、勤作笔记,积累写作素材。苏霍姆林斯基早在三十多年前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读书笔记,既是学生对所读读物产生的感受和认识的文字记录,也是一种表达能力的训练。我坚持要求学生进行“摘录笔记”的训练,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我教给学生摘录的方法:每拿到一本书,首先得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反复阅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读完全书以后,再回顾全文内容,并写出阅读感受。刚开始要求低些,指导得细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自然提高了。
总之,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为学生创设作文之情,丰富作文之源,积累作文之材,才能解决学生作文的老大难,学生的作文才会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