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共育”之基,走“共赢”之路郭先超
筑“共育”之基,走“共赢”之路
重庆市铜梁区铜梁二中 郭先超
摘要:家校共育,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学校根据学生成长的需求,主动搭建家校共育平台,让父母更好地融入共育的队伍。同时,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共育氛围,运用多种媒介系统地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形成共育合力,助力学生发展。
关键字:家校共育 “互联网+”平台 亲师合作 家长讲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而复杂的任务。”家校共育使学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得以拓展,使家庭教育的功能和效果不断优化。因此,学校教育中引进家庭的力量,凝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合力,使学生能够真正在立体的教育环境中成长与发展。
一、构建“互联网+”共育平台,形成合力共育英才
良好的家校关系是家校共育的基础,而学校作为教育的主力,有责任主动搭建平台,建立良好的家校共育关系。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驱动各行各业发展创新的新模式,也带来了家校共育的新模式——“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
“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也正在我校的共育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从传统的家访到电话联系,从QQ、微信的交流到校讯通、智能可视系统的应用,让家校共育的媒介越发丰富。家长可通过班级QQ 群、微信群、校讯通等方式随时随地知晓学生在校的表现,同时也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在家的表现等,共育成效越发显著。下面谈谈一些具体做法:1、校讯通。在近几年的家校沟通网络中,校讯通一直占主要地位。它是用短信的方式架起家校之间沟通的桥梁,促进了家长与教师的互动交流。2、QQ群。随着QQ的普遍使用,各班还建立了班级QQ群、家长QQ群。群主是教师,群成员是班级中的各位家长。这种网络下的交流环境打破了家校互动的时空界限。在QQ群里留言,提建议或意见,更能畅所欲言。3、班级微信群。微信是当今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除了在微信群上与家长沟通之外,教师如果有一些好的教育文章、心得,可以分享到家校朋友圈中,为家长提供必要的教育类帮助。在假期或放假后前,共育平台的效用更为明显。
以上所说的几种互联网模式下的家校沟通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需要,拉近了教师与家长的心理距离,随时随地方便了家校之间的联系。学校构建的现实平台与网络平台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家长与教师、学校管理者之间的互动更加便利,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学校教育工作,并逐渐认可家校合作的必要性,畅通了家校共育的途径。
家长与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方面,甚至人生观、价值观建构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力,而共同运用这种影响力对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但想要更好地发挥共育平台的作用,笔者认为教师还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素质,比如在沟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交流中,要尊重信任家长,既要真诚沟通,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在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也给家长以启迪,促使学生朝着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二、亲师合作,让共育深度融合
《学记》云“亲其师,信其道”,大意是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愿意亲近老师,才能信任老师,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同理,教师与家长关系和谐,家长才能信任、理解教师,接受老师的教育理念和建议,从而更好地参与共育任务。这就提示教师,除了以自身学识和能力感染家长外,更应该通过真切有效地情感交流、人格感染建立亲师合作关系,真正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更好教育学生。
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建立与推广,是我校建构共育平台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亲师合作关系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求。而全员育人导师制作为推进个性化、亲情化德育工作的一个有效载体,强调个性化、温情化、渐进性、实效性等原则,以生为本,尊重个性,既面向全体,又尊重个体差异,力争让每一位学生享受成长与成功的快乐。
三、建构家长讲堂,提升共育质量
家庭教育是家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校共育必须重视家庭教育。为了提升家校共育质量,学校还需与家长沟通教育思想和理念,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够同频共振。但是由于家长们的生活经历及受教育层次的不同,很多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意识和能力都有待提高。所以,建构家长讲堂对提升共育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建构家长讲堂,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学校搭建平台引导家长做智慧型父母。除了借助传统的家长会,使家长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就学生近期发展中的关键教育问题进行交流,形成关于特定教育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外,学校还可定期开展家长课堂、家庭教育论坛等家庭教育研讨活动,引导家长不断更新认识,建构科学的教育观念。
另一方面,学校充分调动家长资源,力争通过家校共育的探索与实践,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补互利。在生涯教育实践中,学校充分挖掘家长资源,设计系列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面向家长征集职业发展故事,以家长的职业发展经历向学生展示各行各业的工作状态,增强生涯教育的体验性和说服力。家校资源的整合使学生有机会感受职场,在感受职业魅力与精彩的同时,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家校聚力而行,为学生的未来铺就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才之路。家校共育的探索与实践,引发了教育者对学生发展更深刻的思考,也必将推动教育者不断地创新与实践。
家庭和学校是对学生的发展与学习影响最大的两个地方,笔者在“家校共育,助力学生”成长方面进行了诸多方面的思考与探索,但仍然感到在许多方面仍需努力学习与探索。我们坚信,家校携手,从“心”出发,积极建立更优的家校联合机制和共育模式,形成更强的共育合力服务学生。
参考文献:
[1] 颜洁.家校共育合力育人[J].上海教育,2016(Z1):24.
[2] 叶海英. 谈“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家校共育模式的变迁[J]. 管理理论探索,2019:13.
[3] 刘小洪. 家校共育的现状及提升路径[J]. 教育科学论坛,2017(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