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自主能力林青松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自主能力
福建省闽清第一中学 林青松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来自于疑问,意向产生于恰当的问题情境.”[1]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唤醒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其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学会学习,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条件和关键;是激发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
一、 用问题贯穿教学全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科学地释疑、解疑,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
1. 教学从问题开始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问题是创新的萌芽和创新的动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问题引路,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欲求尚未得,口欲言尚不能”的主动参与的位置,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诱导学生由疑到思,对所学的课题“入境”。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切圆”时,教师可首先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1 如果要从三角形材料上裁下一块圆形用料,三角形的三边与裁下的圆有什么样的关系,才能使圆形用料的面积最大?
问题2 要使裁下这个圆和三角形的三边都相切,必须先画出这个圆。要画出这个圆,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这些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探求的欲望,学生个个兴趣盎然。一节课如果头开得好,会胜过千言万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教学是设疑和释疑的过程
“学起源思,思起源疑”,悬念和疑问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使教学过程由:什么?为什么?怎样?等前后连贯的问题所组成。
例如,学习双曲线的定义“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 ,F2 的距离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 F1F2| )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时,若仅满足对定义字面上的理解,学生的认知只停留在第一发展水平。为了向认知的第二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过渡,可将以下问题作为知识的“增长点”进行设疑:
⑴将“小于| F1F2| ”换成“等于| F1F2”,其余条件不变,则动点轨迹是什么?
⑵将“小于| F1F2| ”换成“大于| F1F2”,其余条件不变,则动点轨迹是什么?
⑶将绝对值去掉,其余条件不变,则动点轨迹是什么?
⑷将常数变为零,动点轨迹是什么?
通过这样多层次的设疑,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诱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当问题一个个迎刃而解时,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达到了高潮,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3. 教学以设疑结束
一节好课以“矛盾”而终,会给人留下不绝于耳的清音,不绝于脑的思索。因此在一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后,一位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既然由等差数列能类推到等比数列,那么是否有等和数列、等积数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后,许多学生围绕等和数列、等积数列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写出了它们的定义、通项公式,还得到了数列的一个周期性性质。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即要求教师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精心设计问题。要问在学生有疑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欲;于学生的无疑处激疑,唤起学生新的求知需要。
2. 探究性原则
课堂上要研究的问题与一般信息性问题不一样,它要求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引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诱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中受到启迪和锻炼,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常见方式
1.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误认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使学生缩手缩脚;其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利用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机,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最佳境界,从而诱发学生自主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精读教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自学,是培养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新教材,必须采用新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观察书中“章头图”,通过观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而阅读书中设计的探索性思考题,激发学生追求新知的欲望。对于每一节的内容,可设计系列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自觉地阅读教材。
3.利用解题后的反思创设问题情境,巩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解题者得出了数学题的答案,并不意味着解题思维活动的结束,而是深入认识的开始。解题反思是对解题活动的反思,它是对解题活动的深层次的思考;是不断调整思维结构、深化思维层次、提高思维水平的过程;是进一步开发解题智力的过程;是一种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解题反思贯穿解题学习的全过程,也是对解题的元认知过程。如果学生在每一次解题之后都能对自己的思路作自我评价,探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解题过程中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概括,这样长此以往,不仅能巩固知识,避免解题的错误,而且可以把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对问题的再认识转化为一个学习过程,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他们的数学思维,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解题的反思来创设问题情境。
参考文献
[1] 宋秉信。数学学习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