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策略探究张自纯
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策略探究
四川省安岳县大埝九年制学校 张自纯
摘要:朗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有效路径。而良好的朗读能力又是学生获得深入理解的重要保证。因此,在重视朗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创新教学策略,搭建朗读平台,让学生反复参与朗读实践,从而在获得朗读方法的同时也提升自我朗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能力 培养
朗读就是以朗朗发声的方式把文本从无声状态变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实践方式。关于大量实施朗读的作用,古有“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谆谆教诲现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作用说明。这些都是人们对读的重要性认识的重要总结。作为一线教师,要深知其教学意义,特别是在助力学生朗读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新课标为此呼吁我们在“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中都要重视朗读”并加强教学实践,这样才能学生获得反复朗读训练的机会,从而发展朗读能力。
一、以兴趣激发为径增强朗读主体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持续参与朗读活动的动力支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全部投入朗读之中,就应强化学生朗读兴趣激发,并以此为径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朗读实践,发展相应能力。而实践告诉我们,要实现这样效果,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是实施趣味化策略,增强朗读教学趣味性以让学生在感受到朗读是一种快乐的语文学习或语文实践的基础上发挥主体性。为此,我们可在三方面着力。
一是示范引路,同伴激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示范这种方式很重要,让学生在听朗读中学习朗读方法,体会朗读要领。除了我们教师作示范外,最有效的方式还是学生朗读,利用同伴作榜样,其他学生由于多种情况相似原因,学起来更容易,更利于他们习得朗读方法,特别是在语音、体态、音调、情感等方面,他们揣摩得更淋漓尽致。
二是朗读方式多样化。多样化方法总能带来新颖生动,能让学生产生朗读兴趣。实践中,可将个人朗读变为多人读,男女读、分组读、同桌赛读等方式,让朗读成为语文学习的常用方式,使课堂有朗朗书声。
三是注重激励激趣。激励是人获得精神满足和快乐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有了激励式的肯定和表扬,往往就有了更加努力的信心和动力。因此,在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时我们不能吝惜激励之词,表扬之语,在朗读有进步时,我们应做到真诚给予,使之感受到朗读的快乐。
二、以授与方法为辙加强朗读方法指导
小学生朗读,虽然我们不强调朗读技巧的纯理论讲解,但并不否定朗读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指导性策略,是我们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教学策略,即加强学生朗读过程指导,使之在训练中习得和领悟。现实中,我们看到很多教师不注重朗读方法训练,学生出现“读错字”“读漏字”“读拖字”“读添字”等现象,甚至有“念书”“读忘口书”等问题,但他们还是没有想方设法。要知道,朗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有声有色的艺术,要使学生由“念”到“读”转化,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不能靠“自学成才”,应加强训练方法的指导,进行有效的训练,才能使持续培养中看到效果。
从低年级开始,就应坚持训练,最开始的要求应是读准确、读流利,到了中高年级,才强调有感情,加强学生对朗读的停顿、节奏、重音、速度作处理,从而去实现朗读能力要求的三个目标。
三、以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为抓手发展朗读能力
语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相互促进的,一种能力的提升往往也能促进另一项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坚持综合化培养观念,整体推动,把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实践途径有机结合,从整体上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而针对朗读能力的培养,实践中我们可采取“读-听”“读-说”、“读-写”等综合训练方式以进行。
(一)“读-听”法。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读、听同伴读时要认真倾听,感受到他人在朗读中是如何处理语气、语速、语调的,是如何读出语速恰当、抑扬顿挫的有感情朗读的。
(二)“读-说”法。关于为何要这样处理朗读的问题,应让朗读者说出“所以然”,把处理朗读的方法分享给其他同学。这既是对他本人的促进,一种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是一种“当小老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在促进其自身朗读自信的同时,也利于其他们同学从中习得。
(三)“读-写”法。没有“破万卷”之读,哪有“如有神”的下笔之功。唯有“熟读三百首”,才会作诗吟词。读写结合,一向是语文学习的有效方式,也是二者能力培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读促写,以写促读,都是很有意义的教学实践。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坚持把这二者通过阅读平台结合起来,发挥“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作用,紧扣教材,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四、以开展朗读实践为平台提升朗读能力
朗读即活动,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我们搭建实践平台,让朗读在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中开展,更能提升学生朗读兴趣,发展朗读能力。
(一)朗读竞赛。充分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把朗读竞赛化,让学生在竞赛中去提趣,增强朗读兴奋度。实践方法可以是同桌,也可以是小组,当然还可是挑战擂主的擂台赛。通过比赛,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学生朗读整体水平向良性方向发展。
(二)角色朗读。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体会文中语气和身份而扮演角色,并通过朗读的方式表演出来。这样的方法很受学生欢迎,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利于学生多项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寓教于乐效果更为明显。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并创新教学策略,贯彻到日常教学,使之真正达到新课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应坚持的方向,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郑国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中小学教育,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