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课程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李元星 卢水珍 濮秀忠
让科学课程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李元星 卢水珍 濮秀忠
(云南省永胜县光华一贯制学校)
新颁布的《(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突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点为中心和以讲授为主要形式体系,将科学知识的学习较好地融入精心设计的各类活动中。注重学生的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内容的整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把科学的新理念贯穿于科学课堂教学中。
一、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角色
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课堂教学强调从问题入手
科学课以大自然为认识和研究对象,强调以观察入手,放眼看周围世界,对大自然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能够做出某种解释,得出有关的科学结论,这个就是知识点。通过认真学习《科学课标》之后,明确了科学课(现在的自然课)最终的落脚点不是在知识结论上,而是让学生做某种结论,还要能解决将来在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最终让孩子通过学习科学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以此为最终目标。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教孩子们科学地看问题,科学地处理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希望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⑴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能够大胆地提出问题,认真地思考问题,积极地回答问题,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让我们共同度过这愉快而又有意义的四十分钟。⑵同学们开始实验,在动手之前要先动脑,小组中先研究一下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讨论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共同制定一份实验计划,然后再进行实验。⑶实验后你能给大家讲讲你的想法吗?⑷同学们,关于电磁铁,你想研究哪些问题?⑸谁能就这个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⑹学习《水》这一课,你通过看书、讨论,想研究哪些问题?把你们小组预测实验的结果、填出表格,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用两份或三份表格,填上不同的预测结果。教师的这些带有鼓励性、启发性的语言,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三、课堂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学生们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做计划、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所学的科学内容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和结论;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的性质等一系列问题,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而不仅仅是获得了关于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科学探究的核心就是强调“动手做”,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如在教学《水》这一课时,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教师打破以往的“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然后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围绕主题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全面开展以学生为主题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你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比比看谁的发现多。在课中,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是:能装水的各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容器、泡沫、木块、尺子、沙子、各种颜色图案的塑料板等等,学生也准备了许多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学生在课上自学看书、讨论、实验,教师在学生中个别指导,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浓,讨论、研究、实验后发现了许多关于水的知识,归纳起来有:
⑴水是透明的,依据是无论什么颜色的塑料板放到水里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的,说明水是透明的。
⑵水没有颜色,依据是把水和有颜色的液体混合起来,这种液体的颜色依然存在,只是比原来的浅了。如果水有颜色,混合液体就会变色。
⑶水会流动。依据是把水倒在桌子上会流到地上,而木块、沙子就不会动。
⑷水有压力。依据是往捏瘪的塑料杯子里倒入水后杯子鼓起来了,说明水有压力。
⑸水的折射。依据是把一根铅笔放到水中,在水面上看,好象是断成了两截。
⑹水的形状会变。把水放在什么形状的容器里,就是什么形状。
师在学生回答后应因势利导讲解“不是形状会变,你看看水到底有没有形状?”如果有,是什么形状?它为什么会变?”学生通过讨论学习、知道了水是没有形状的。
⑺水有浮力。依据是把一支半截铅笔放在水中,铅笔浮在水面,这说明水有浮力。学生能讲出有关浮力的实验过程和有关现象。
⑻水有水平面。依据是无论将装有水的瓶子怎样倾斜,水面总是平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尺子量水面两端的高度是否是相等的,从而使学生理解了什么是水平面。
这样的教学,知识容量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度高,课堂研究兴趣浓厚,学生研究的时间充分,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将科学的教育理念真正地融入到科学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