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探索殷大周
初中地理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探索
殷大周
(湖北省巴东县金果坪乡段德昌初级中学)
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之一是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课程目标取代了传统的以“双基”为主的教学目的,它关注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知、能、情协调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和落实,这是时代对地理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要求我们转变教学理念,从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体现对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落实以“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一些做法和认识:
一、要多进行教学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要务就是教学,因而普遍存在“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的这种“照本宣科”的现象,这种状况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使得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因此作为地理教师就应该对新理念进行主动的构建,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来梳理整合教材内容,选择和配置教学教具,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可避免出现只注重知识传授,只关注知识层面的状况,从而可促进 “三维目标”的渗透和落实。
二、要多进行交流与合作
课堂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没有交流的课堂是沉闷的、无效的,课堂教学也是合作的过程,没有合作的课堂是单调的,同时地理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知识,不断对地理知识内化的结果,而不是靠地理教师传授来获得的。反思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师往往一讲到底,包揽和统治着整个课堂,学生处于绝对从属的位置,在这样的从属关系下,师生之间情感往往冷漠淡薄、师生之间沟通往往薄弱,由于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使得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使得教学活动丧失动力。为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重视和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自主的“思维的碰撞、论争”的经历,所学的地理知识也就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
三、要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1)要多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知识和技能”更难以测量和评价,加上现行的地理考试很难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和一些新课程中的地理课,仍然主要还是围绕着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如同虚设,很难落实。作为课程目标,应该关注三维目标,但是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不是靠某一节课、某一周能完成的,因此它更多的是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的,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问题探讨的氛围,如何让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程给地理教师提出的重大课题。这堂课地理教师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乡村和城市景观以辅助教学,能够通过合作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求真精神,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注人的教学才能使地理学科教学同时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发展。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一、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要充分挖掘地理学科内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时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正如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所说:“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强调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要特别注重价值观导向,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
二,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难以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所以我们要把“教书育人”转变成为“育人教书”。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放在首位,并且要采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主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机制而发生作用,但是,现在却有教师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之类教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而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实际的作用。
三、要多鼓励。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要给予每一位学生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每一位教师要通过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为学生提供思维锤炼的平台和支架,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这堂课地理教师能够抓住学生回答地理问题的契机,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用亲切和气的语言、希望的眼神来鼓励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这说明这位地理教师心中已有了平等意识,而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肯定和鼓励,也将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也将增进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这种积极肯定的教学评价,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必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