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解救策略 肖青
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解救策略
肖 青
(四川省平昌县实验小学)
一、语文学困生的主要表现
由于语言学习的特点之一实践性的优点,语文学困生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相对少些。就目前我所遇到的语文学困生语文学习现状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课前。课前不预习是语文学困生的普遍表现,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老师今天要上什么课或者把老师之前对他们的课前安排忘得一干二净。②课中。学困生上课时注意力涣散,部分学生只是表面上在听,事实上根本不知道老师在教授什么内容,同时也不会及时做笔记或在课本里作注释。只要仔细观察他们上课时的神态,就可以发现他们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大多数的语文学困生上课时学习态度不认真,身姿不直,低头私语等等。最终,他们成为了课堂的附属品。他们出工不出力,人在而"神"不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反观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上课认真听讲,笔记做得仔细;学过的课文,批注详细,注释清楚;个别认真的学生,把自己的预习批注与老师授课时的批注进行对比,从而和老师的笔记找出差距,补上自己课堂没有听到或没有理解的内容。③课后。这部分学生课后作业潦草,能拖则拖,能糊则糊,有的甚至经常不做。根本不把课后作业当回事,从而打破了老师精心安排的学习巩固体系。课堂和课后是学习的两个最基本的环节。听课是接受、探究知识的过程,而做作业则是巩固知识的过程,如果不及时认真地完成课后相应的复习、练习、背诵等,那么所学知识的巩固率就会大打折扣。④课外。课外用于语文的学习时间甚少,课外阅读量少之又少,也是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语文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触而就的,除了课堂教学外,主要的还是依靠学生的课外阅读。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可以通过强化或专项训练来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对比阅读、信息筛选等手段来实现;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除了指导学生构思、立意外,可以通过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充实文章的血肉。
二、学困生的内涵和成因
(一)学困生的内涵
第一,人们对学困生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我所说的学困生,是指学生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达成度较低,以及相对于特定学校班级环境来衡量表现出欠缺或不足。我研究的对象仅限于普通小学语文学科的学生。研究的范围仅限于课堂。第二,用整体和发展眼光看待学困生现象,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几点:①学困生具有过度性和暂时性特点。②学困生只不过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存在着缺陷或不足,但并不是一无是处。③认识学困生必须以客观为标准,不能单凭教师的主观印象或某些偶然事件作结论。④学困生的称呼对学生本人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容易挫伤其自尊心和积极性。
(二)学困生的成因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诸如对待学习的不良态度或认识活动中存在某些缺点等心理原因外,我认为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原因:①学困生的感情障碍。学困生成绩不良,还有不写作业或抄作业等不良习惯,这些都会受到教师的斥责和同学的嘲笑。教师会责问学困生:“你为什么老是不会,坏习惯为什么老是不改?”同学们常会责怪学困生拖了班级的后腿……学困生与教师、同伴这种感情上的严重障碍,会导致恶性循环:学困生学业不良—教师斥责—同学嘲笑—家长批评—自尊心受挫或产生逆反心理—学习不良行为加剧—学业更差。②学困生的学习参与能力较低,受关注机会较少。即使坐在同一教室里,不同的学生会受到不同的教育。由于教师认为学困生的能力低、水平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处于被动的、被冷落的地位。参与一些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和习题的练习活动常常是优等生的专利,尤其是在公开教学活动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回答,学困生和优等生同时举手,那么优等生被提问到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学困生。如果学困生被提问到了,回答错了,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还是不会,教师就会放弃,认为再启发也是白白地浪费时间。相反优等生回答错了,教师还会启发和解释,直到那位学生弄明白为止。显然,在课堂教学中,学困生受教育的机会与其它学生相比是不公平的。
三、学困生转化策略
①调整课堂结构。针对学科特点、学段特点,寻找一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转化学困生,提高教学效率的新路子。教师少讲、精讲,留出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才能走下讲台有机会与语文学困生交流、指导。②对学困生坚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有些学生不只是学习困难、后进,这些学生往往行为表现也比较差,因此,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非常重要,一个学风不正的班级,不会有好的学习成绩。③改革作业批改方式。对于语文学困生增加有针对性指导作用和鼓励意义的批语,增加学习自信心。④加强家校合作,随时掌握学困生转化情况。课题组教师与学生家长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沟通:电话联系、家长联系卡、家校通短信联系、家校互访等。经常的联系使家校双方对学困生的情况能够及时了解,并且针对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转化措施,采取更有效的策略。教师要想全面了解学生,就要了解学生的家庭,做到经常与家长联系沟通。随时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艰苦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有滴水穿石的韧劲,抓反复,反复抓,只有“功”的积累,才有“成”的希望。以成功转化一个学困生为起点目标,继而教育和影响一批学困生,这样我们教师也成功转型,由教书匠转为育人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