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高考改革形势下高中语文“走班制”初探 李建武

高考改革形势下高中语文“走班制”初探     

李建武   (陕西省神木四中  陕西 神木719300)   

【摘要】目前,高考改革的省区出现了同学们一边对照自己的课表,一边寻找下一节课对应的教室,这是新高考形势下出现的一种现象,很多学生也步入了“选课—走班”的全新教学时代。

【关键词】分层次和分类别教学  快乐型学习 走班课堂的时效性

从这个学期开始,每节课下课铃声一响,高考改革的省区很多学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就会出现一次小规模的“人口迁徙”:同学们一边对照自己的课表,一边寻找下一节课对应的教室,这是新高考形势下出现的一种现象。为了对接2017年开始的新高考,很多中学高一年级在完成了第一学期的基础教学后,从这个学期开始步入“选课—走班”的全新教学时代。

所谓走班制,主要是指分层次和分类别教学,即相关高考科目的教学,分为A和B两个或更多层次,其中A类班级适合学习程度更好的学生,B类班级则适合程度相对差一些的;其次要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中选择三门参加高考,称作“分类教学”,从试点的结果看,走班制学生的平均分要高于传统班级学生的平均分10分,说明走班制更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走班制”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旨在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型学习变为主动求知的快乐型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和成功的机会,从而享受学习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追求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目前许多学校已从语文课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尝试,语文教师首先被推上课堂改革的前沿,担负起“走班制”教学改革的重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应对挑战、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呢?

  一、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念。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的唯分数论,以分取人的做法不但压制了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束缚了教师的特长,泯灭了教学的灵气,使师生均沦为应试制度的奴隶,成为制造分数的机器;语文教学也失去了应有的魅力,成为死水一潭,了无生气。新课程的改革,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可见语文教学要以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质为中心,着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成长,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

  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那种照本宣科、你听我说的单调呆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对语文素养提升和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信息的多元化,都对语文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挑战。因此教师必须及时转变观念,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生学习日益多元化的需要。

    二、 搭乘改革的春风,促进自身提高。

  新课程改革,把学生与教师从分数的捆绑中解放出来,学生可以为了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学习,教师也可以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源,放松身心,发挥自己的专长,使语文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逐步推行,使课堂的教学气氛既活跃又有序,学生学得趣味盎然,教师教得灵活个性,语文课堂与自身发展需要如水乳般交融,那将是语文教学最理想的境界之显现。而“走班制”的运行,又把教师这个职业推向“市场”,去接受学生的检验和选择。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完善,去掉匠气,学会学习,提高知识素养,作一个有学者专家之风的儒师。

  首先,提高自身师德修养。语文教师承担着塑造学生灵魂的重任,他的思想道德、个性品质、文化修养、专业素质等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极为深远的。“走班制”的实施,要求教师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级的需要,不但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而且需要教师用高尚的师德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一些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真诚关爱和欣赏。爱教育 、爱学生,必须成为一名教师不竭的精神源泉。

  第二,提高自身语文素养。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应多创设可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提升自我的语文素养,比如表达(口语、写作)、朗诵、演讲等,只有自身素养高了,才可以对学生进行熏陶。当教师妙语连珠地组织课堂教学时,当教师跟学生同题写作、探讨交流点评时,当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文时,当教师激情昂扬地演讲时,学生的学习热情该有多么高涨,赶超积极性该有多么强烈。这样的语文教师哪个学生不佩服?这样的课堂哪个学生不喜欢?

第三、提高自身教学技能。“走班制”的课堂更为开放、民主、自由,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调控课堂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教师要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扩大教学容量、激发学生思维;课堂上要着眼于学生思考能力的锻炼,注重学生思考的有效性;教师要做到课堂之上“无浪费、无耗时”现象,杜绝教学过程中无效性的课堂行为,如不科学的自习行为、看似繁荣的无效讨论、教师不准确的评价等等。总之,对现在的语文课来说,一种无思维含量,无创新精神的课堂是呆板的、枯燥的、缺乏灵性,为学生所厌烦的,所以语文教师若只守着“一桶水”,而不及时输入知识的活水,失去了对新知识的敏锐和好奇,就会成为历史的“老古董”而被无情地淘汰。教师是教育者,但同时更应该是学习者。

第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法指导从根本做起
  优化学法指导要从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方法、习惯等方面着手,把学法研究与教法研究结合起来并将学法指导落实在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课堂展示中。在课堂中不同的知识要指导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这就决定了教师应是多种角色的综合:选修“小说与戏剧”时,教师可以是导演,指导学生小组学习、研讨、改编、演出;选修“诗歌与散文”时,教师可以是主持人,组织学生在朗诵比赛中体味优秀诗文的魅力;选修“新闻与传记”时,教师可以是编导,指导学生采访,撰写通讯、新闻稿件;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时,教师可以是学长,与学生共同辩论、探讨问题,;选修“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时,教师可以是朋友,为学生学习提出中肯的意见或建议,可以是评委,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作出恰如其分的点评……

另外,在“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等课堂的影响下,针对具体内容的学法指导也可以做成微课给学生播放。
  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会有不适应的现象,例如走班教学实施后,班级上课的氛围似乎少了那么点味道。最好的上课氛围应该是“一呼百应”,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下面的同学积极回应,有良好的课堂氛围,老师也会越讲越起劲。而走班后的情况是,老师往往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没有回应。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培养出更多的默契来,走班课堂的时效性肯定会得到提高。

 

  

 


点击次数:39  发布日期:2017/10/2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