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刍议三维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应用策略 巴贵

刍议三维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应用策略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中学  巴贵

857800

   

 

摘 要: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三者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

关键词:数学 教学 三维目标

  

 教学过程是落实三维目标的灵魂,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注意师生情感的交流,同时要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有效落实三维目标。

  一、三维目标的内涵和辩证关系

  (一)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二)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四)三维目标之间存在着如下的辩证关系:

  首先,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是学生经历、体验知识形成过程,形成正确学习方法的媒质;也是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载体;是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条件。

  其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方法,逐步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性方法的动力,它对前两个目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能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过程与方法是实现三维目标的桥梁与中介。通过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学生既可着眼于知识与技能是如何得到的过程,又可学会如何去获得这种知识与技能的方法;既可落实知识与技能,牢固掌握知识与技能,又可孕育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上面对新课程三维目标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知道新课程三维目标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所以,三维目标的实现,既不能离开知识与能力开展“空对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也不能脱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而是要以知识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为桥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穿始终的整合实现的过程。其中,三维目标的整合实现中过程与方法是关键,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教学中要抓住过程与方法来实现三维目标。

  二、初中数学教学落实三维目标的策略

  (一)理清目标关系,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数学是理性的,它自身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知识性很强,能力要求也较高,这一特点就决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赵州桥教学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一堂数学课是否成功,是不是求真务实,首先要看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否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如果一堂课下来,学生在知识上没有理解,能力上没有提高,那么不管这堂课表现的如何精彩,也是一堂没有实际意义的课。课堂知识和能力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一般较易把握。

  但要注意数学学习的知识与能力是十分广泛的,要特别关注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达到的水平及其课堂评价。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落实过程中除了以课标为依据外。最为重要的是要以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来确定本堂课这一目标要达到的程度。要以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确定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教师对新课程关于教学目标的新理念产生了误解。表现在实际教学中的追求虚美和形式主义,这种认识和行为与新课改背道而驰,要坚决摒弃。

  (二)既重“结果”又重“过程”

  面对数学新课程,教师不能以给结果来替代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因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接受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自己探索、体验的过程。所以,数学学习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让他们经历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碰撞,带给他们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动手实践的机会和发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结果”,更要重视“过程”。教师要做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和学生一起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在动手实践中进行观察、类比、想象等,培养和启发他们的多向思维,从而让他们不断地、更好地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真正学到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

  (三)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力图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通道。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兴趣、知识、记忆、情感、感知、反省、行动、平衡、摄动、重建、迁移等组建而成的循环过程。正因为这样,数学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不只是要求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它还应当包括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思维水平、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数学思考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要有效地实施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我们就要在教学中做到知能协调,做到知情统一,做到情理结合。

  (四)在知识应用中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知识应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科综合。其次要落实四项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 凸显情感目标,提升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的一大目标单独提出,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以前我们只是把情感目标作为德育在学科中的渗透而提出的一个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这个要求往往难以落实。新课改正是针对这一现象强调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要求而言,数学教育功能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正确选择文化而使自己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个性的社会人;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理解力、学习力、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能力基础而成为与社会同步前进的文化人;使人有生俱来的潜在的创造力能得到最大可能的激发而使学生成为具有自身价值、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创造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主要是要求注重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以数学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以数学特有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如“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从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学习过程培养几何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究热情;从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判别中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态度;从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复杂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渗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三线八角”基本图形的形象化展示,让学生从中体验几何图形规则美。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4]洛克,傅任敢译.教育漫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点击次数:137  发布日期:2017/10/2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