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探析 冯 斌

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探析

四川省邻水县梁板镇中心学校  冯斌

在当前历史课标践行背景下,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早已不是可有可无的随意实践,而是超越知识传授范畴成为了学生健全人格与精神底蕴塑造的核心目标。它要求学生形成对祖国深沉的情感认同,在历史坐标中理解“我”与“大我”“家”与“国”的血脉联系,并由此生发自觉的责任担当。然而当下初中历史教学仍受中考牵制,“教以应试”的做法使家国情怀培养处在了浅层实施中,学生难以在其中感知历史的温度与力量。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今天,其培养路径的探析已成为我们追求高质量历史教学教师的寻求方向。在这几年教与研的探究中,我把培养路径作为了探析的重中之重。

一、抓住文化根脉,让学生在历史长河中感知民族灵魂

家国情怀的基石,在于对中华文明独特价值与坚韧生命力的深刻理解与由衷认同。传统历史教学,很多教师专注于历史事件的孤立讲述和意义分析,没有揭示中华文明赓续绵延的内在密码,故而难以触发学生内心情感,更难以培养他们家国情怀。而在新课标指引下,家国情怀作为一项重要素养维度,是教学任务完成的必选项,这就使得一线教师必然深掘教材中的文化根脉,去构建情怀情境,让学生在历史长河中感知民族灵魂。

(一)聚焦文明特质。如在讲授秦汉大一统格局时,作为执教的我们不仅要讲述政治制度的建立,更应引导学生思考“书同文、车同轨”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凝聚力与认同感,理解这种文化基因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追求统一、反对分裂的集体心理结构。正是这种集体的心理所向,才形成了家国情怀。

(二)强化文化自信。这是家国情怀的根基,利于学生扛起社会责任,发展担当意识。教学培养中可通过展示三星堆青铜神树的神秘瑰丽、敦煌壁画的绚丽多姿、宋瓷的典雅精致,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华文明在艺术、科技领域的卓越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有了这样的“执意”实施和反复接触的机会就可让学生在审美震撼中自然生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积极情感。

二、利用情境浸润,让学生在具身体验中唤醒情感共鸣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不是口头说说即可,需要从“知”的层面深入到“情”的体验。实现这种效果的方法就是借助多元手段创设情境,让历史人物、事件变得可感可知,进而触发学生内心,引发情感波澜。

(一)技术赋能体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以让学生“走进”圆明园遗址,让其亲身感受其昔日的辉煌与惨遭劫掠后的断壁残垣。这种通过视听动态体验手段展现近代中国被列强蚕食鲸吞的屈辱过程能让学生内心受到沉痛敲击,从而构筑起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色意识。

(二)角色代入与思辨。这也是具身体验实现的有效方法。历史教学中安排“假如我是谭嗣同”的讨论平台,让学生站在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节点思考“我自横刀向天笑”背后的抉择与牺牲精神。

三、现实观照对比,让学生在古今对话中明确使命担当

家国情怀的培养与厚植绝非对逝去时代的缅怀,其生命力在于引导学生将历史智慧、民族精神与解决现实问题、开创美好未来、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在古今贯通中明确自身责任,增强使命担当意识。

(一)将历史与现实进行对话。如在教学《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课堂中可引导学生学习古代“丝绸之路”的开放包容,搭建平台让他们探讨其对今天“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启示与文化基础。并通过多媒体引导回顾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复兴进行的艰辛探索,鼓励学生联系当下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与面临的挑战,思考个人努力与国家前途的内在关联。

(二)本土资源的挖掘。采取现实观照对比的教学之法,就必然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去寻访家乡的古迹、纪念馆、历史名人故居、革命旧址,也可以项目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去采访经历过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如抗美援朝老兵、改革开放见证者),撰写调查报告或口述史。这样就有利于将宏大的国家叙事融入到具体可感的乡土记忆培养中,有助于使家国情怀这种看似抽象空洞的情感素养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符号种子,能在学生脚下这片热土中生根发芽。这样就能使学生主动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进而将历史激发的爱国热情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责任行动。

四、利用评价导向,让学生在多元反馈中涵育持久情怀

家国情怀素养的深度内化是潜移默化、持续深化的过程,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多元评价体系来“促进”。在全面践行新课标“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今天,如果我们执教者仍采取强禁严令来规范学生言行和培塑价值观、必备品格,家国情怀素养的内化就是一句空话。只有超越单一的纸笔测试和简单说教,利用评价导向和多元反馈去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在他们内化引起积极变化,涵育出持久情怀。在这几年探究中,我采取观察与记录之策,有意识地观察学生在历史情境中的情感反应、在讨论历史与现实问题时的价值立场、在参与相关活动时的投入程度与责任感表现,在持续记录和分析他们表现的同时也搭建平台,让他们撰写历史感悟、创作历史主题的诗歌绘画、制作历史人物评传、录制历史短剧或演讲视频等,去表达他们历史认知与家国情感,就可促进家国情怀深度内化。

结语:家国情怀的培育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神圣使命与价值旨归。它要求执教者超越知识的搬运,以文化为根脉筑牢学生认同之基,以情境为沃土涵育学生情感之花,以现实为纽带联结学生责任之行,以多元评价为雨露滋养学生情怀之树。唯有如此,方能在提高育人质量的同时在学生心中播下家国情怀的种子,培养出心怀热土、肩担道义、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赵世微,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探析[J].学子,2021年。

[2]刘登辉,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智慧,2024年。

 

点击次数:17  发布日期:2025/6/27 10:31:26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