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杨 雷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四川省武胜县街子小学校  杨雷

摘要:技术赋能打破了音乐教室的围墙,多感官联动的智慧课堂让美育浸润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本文从在探讨OMO模式的理论支撑与时代诉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模式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路径,并通过实践案例阐述其实践应用有效性。

关键词: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应用

在“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线上线下融合(OMO)教学模式为小学音乐教育注入了全新活力。这种混合式教学并非简单地将线下课堂搬至线上,而是通过技术赋能与教学重构,突破时空限制,实现音乐教育的个性化、互动性与延展性,最终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一、融合之基:OMO模式的理论支撑与时代诉求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结合体,其教学对情境创设、互动反馈和多感官协同有着较高要求。OMO融合模式契合了音乐教育的本质需求:一方面,线上平台可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源与碎片化学习支持,解决传统课堂“一次过”的局限;另一方面,线下课堂聚焦深度体验与情感共鸣,通过演唱、演奏、创编等实践活动内化知识。

 

二、融合之策:OMO模式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一)“翻转课堂”重构教学流程

1.课前线上预习:教师通过平台(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推送预习资源。例如《春到沂河》欣赏课前,学生在线聆听乐曲、搜索柳琴资料并思考音乐情绪,初步建立听觉印象。

2.课中线下深化:课堂时间用于难点突破与艺术实践。如《田野在召唤》唱歌课中,教师聚焦两段结束句的音高对比,引导学生通过手势和钢琴伴奏掌握音准,解决线上自学中的共性问题。

3.课后线上拓展:延伸创作与评价。学生上传演唱视频或为乐曲配画,教师通过平台反馈指导,形成学习闭环。

(二)技术赋能多感官联动学习

借助信息技术,OMO模式实现了音乐教学的具象化与交互化:

1.听觉与视觉联动:在《新疆舞曲》欣赏中,教师同步播放舞蹈视频,将节奏、情绪转化为视觉画面,帮助学生建立音乐形象。

2.动觉参与强化体验:学生随《森林与小鸟》的3拍子节奏设计律动(第一拍击掌,后两拍与同桌对击),通过身体动作感知乐句结构。

3.虚拟工具辅助创作:利用“小小作曲家”等APP,学生可即时创编旋律并分享,平台自动生成乐谱,降低了创作门槛。

(三)学科融合拓展美育维度

音乐与美术、文学等学科的跨界融合,丰富了OMO模式的内涵:

1.音画共生教学:在《中国龙》主题单元中,线上欣赏《金蛇狂舞》等民族音乐后,学生线下绘制龙图腾,并为不同姿态的龙(升龙、盘龙)配乐,将听觉意象转化为视觉表达。

2.诗词韵律融合:学唱《草原小姐妹》时关联《敕勒歌》诗词吟诵,通过对比旋律节奏与诗词韵律,深化对民族文化的理解。

(四)跨区域同步课堂共享资源

OMO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嘉善与庆元实验小学通过互联网同步课堂共上《森林狂想曲》,三校学生远程协作完成乐器辨识、旋律线绘制与打击乐伴奏,实现了优质师资与资源的共享。

三、融合之效:典型案例分析与实施成效

案例1:演奏能力提升的OMO实践。

在融合应用的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优教提质可开发分层微课资源库:针对口风琴、竖笛等课堂乐器,录制指法、呼吸法等技能微课。同时实施“技能线下学线上练成果云展演” 流程。这样实施可获得的成果就是能使学生演奏考核优秀率大幅提升,学生自信心显著增强。

案例2:欣赏课的多元融合(《森林狂想曲》同步课堂)在 线上方面,学生预习环节聆听自然音效,辨识笛子、提琴的音色;在线下,学生通过旋律线描绘、动作模仿深化主题记忆。在此过程中老师还可利用技术赋能,鼓励学生利用希沃软件动态生成旋律图谱,直观展示乐句走向。当然,有机会的还可以跨校协作应用,把周边学校的学生进行远程合作,并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四、融合之思:挑战与优化方向

尽管OMO模式成效显著,实践中的三大痛点亟待解决:

(一)资源整合问题。海量网络资源与教学目标易出现“两张皮”。需建立校本资源筛选机制,如合肥六安路小学开发“演奏教学资源包”(含微课、教学设计集),确保资源与学情的匹配度。

(二)课堂时间分配。环节转换易导致创作时间不足。《中国龙》教学中,学生为龙姿态配乐时因衔接不畅,作品呈现仓促。建议采用“双师协作”(主讲教师+线上助教)细化任务分工。

(三)评价体系单一。现有评价多聚焦作品成果,忽视过程性表现。可依托技术平台建立多维评价:一是知识掌握,平台自动检测乐理答题数据;二是技能发展,利用AI分析演唱音准节奏;三是情感参与,鼓励学生记录线上讨论频次与深度。

五、结语:迈向智慧生态的音乐教育新图景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为小学音乐教育构建了一种“智慧学习生态”:技术赋能实现了资源的泛在化获取,多学科融合催生了立体化美育课程,而跨区域同步则推动了教育公平的进程。随着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深度应用,OMO模式将不仅是应对变革的教学策略,更是以学生为中心重构音乐教育的必然路径。

未来,音乐教师需进一步化身“课程设计师”,在技术加持下把握三个核心:以听觉体验为根基,以文化理解为灵魂,以创造性表达为目标,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融合的“无边界课堂”中感受音乐之美,成长为具有审美品位的“生活艺术家”。

参考文献:

[1]李文.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的融合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21(11).

[2]杜媛梅等.技术赋能的智慧生态音乐课堂构建路径[J].中国音乐教育,2024(4).

 

点击次数:8  发布日期:2025/6/27 10:30:44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