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好奇心的激发与运用策略研究 李颜宏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好奇心的激发与运用策略研究

四川省武胜县万隆小学校  李颜宏

摘要:好奇心既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内驱力也是数学思维萌芽的重要土壤。小学数学教学应立足学生心理特点,通过创设探究情境、设计开放问题、整合生活资源等策略,将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转化为数学学习的持久动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好奇心;激发;运用

新课标(2022年版)明确提出,数学立足素养培养和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应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发数学思考”基础上进行。然而,传统课堂常因过度强调知识灌输和追求“学以应试”而忽视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培育,也不注重学生好奇心强这一资源运用,导致学生主体性不强、课堂对话不主动,学习效果差,思维发展更缓慢。在全面实施以“情境+问题”为编写主线的西师版教材的今天,如何通过恰当的策略选择促进学生好奇心成为他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强大内驱力,就成为我们老师重要探讨对象。在这几年教与研的实践中,我对小学生好奇心的激发与运用策略进行了研究。

一、理论依据:好奇心与数学学习的内在关联

(一)好奇心:儿童数学认知的原动力

7-12岁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这一时段的学生不但好奇心强还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探究的认知欲。现行西师版教材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板块中通过“你发现了什么”“猜一猜”等引导性语言设计,有利于主动唤醒学生的观察意识与问题意识。

(二)数学好奇心培养的双重价值

学生好奇心激发,作用是双向的,既利于学生求知内驱力的增强、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也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巨大促进价值,体现为:

1.短期价值:提升课堂参与度。现行教材中“数学文化”“数学活动”等栏目可以有效引发学生好奇心的生成,学生通过这些栏目的学习可以将机械记忆转化为体验式学习。

2.长期价值:培育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教学要落实“三会”素养培养目标,好奇心的激发与运用可使学生长期迸发出不竭的主体性,进而能持续发挥主体能动性,增强思维活力。

二、挖掘教材中好奇心的激发点

(一)教材结构的探究性设计

现行教材有诸多利于好奇心激发的引发点,教学设计时可充分发挥其“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螺旋式结构的编排优势,挖掘出其中的好奇心激发点,以进行探究性教学设计。例如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单元,在教学设计时为了让学生自主发现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就可以在展示埃及金字塔、桥梁结构中的三角形的基础上,利用“为什么这些建筑常用三角形”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样的设计与后期的教学实施就能让学生好奇心激活,从而主动去探究、去拓展应用。

(二)数学文化的渗透式呈现

这同样是好奇心的激发点。因为现行教材中有为此而编排的“数学万花筒”“你知道吗”等栏目,如六年级上册《圆》单元介绍祖冲之与圆周率,既可满足学生对“π=3.1415926……”背后故事的好奇又可有效渗透数学史的人文价值。

(三)跨学科主题的整合性编排

这种方式在拓宽学生好奇心激发点中更能收到积极作用。如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单元,结合地理方向与地图绘制实现了将数学坐标与现实生活的紧密链接,能使学生在解决“如何描述学校在地图上的位置”中体验数学工具的实用性,更能增强好奇心。

三、基于好奇心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悬念式导入:制造认知冲突

悬念是引发好奇的重要手段,教学中采取悬念式导入还可造成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出好奇心。如在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采取悬念式导入实施,通过展示折扇、剪刀等实物并提问“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点”,自然就成造成学生好奇。当学生回答“都有尖尖的角”时,我们再展示圆形钟表,追问“为什么钟表没有角?”这样教学其效果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角的概念的探究欲望。

(二)任务驱动:设计“不完整”问题

案例:四年级《运算定律》教学

在此内容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好奇心作用充分发挥可采取任务驱法,出示算式“25×(40+4)”,故意不写等号右侧结果,要求学生通过计算验证猜想。这种“不完整”问题设计就能使学生好奇心成为探究动力,使之成为解决问题的积极主体。再在此基础上延伸,引导学生总结“(a+b)×c=a×c+b×c”的规律并自主举例验证。这样教学既沿用了西师版教材在练习设计中采用“先猜想再验证”的模式,又能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三)实践探究:让数学“看得见”

在六年级《圆柱的体积》教学中搭建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用橡皮泥制作圆柱体,并通过切割重组探究体积公式。这种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做中学”不仅能让学生在直观中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还可以在直观理解“底面积×高”的推导过程中变抽象的数学知识“看得见”,起到了很好地强化应用意识的效果。

(四)错误利用:变“失误”为资源

在易错点、易混点的“失误”中化错误为资源进行教学利用,可让学生好奇心变为“瞪大的双眼”,当突破认知瓶颈后他们又会有“原来如此”的“感慨”和“记忆强化”。

四、结语

现行教材以其独特的编排体系为好奇心培养提供了丰富素材。作为执教者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探究点、文化点与实践点,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与评价优化等策略将学生好奇心转化为持续的数学探究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好奇心的作用最大化,从而使其获得更好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小学数学教学中好奇心培养的有效方法[J].素质教育,2021.

[2]孔企平.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点击次数:3  发布日期:2025/6/27 10:07:46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