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的视野变化与地域非遗文化的整合 ——以衡阳湘剧等资源的利用为例 王若诗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的视野变化与地域非遗文化的整合  

——以衡阳湘剧等资源的利用为例   

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教育局          王若诗   

【摘要】根据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规划,对基础阶段音乐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逻辑框架。这一结果要求现阶段音乐教育者必须调整应对视野,及时跟进《课标》要求。针对现有资源的整合,重新思考本地戏曲的价值和利用方式,重新树立新的教学逻辑和概念认识。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音乐  地域文化 湘剧

一、基于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小学音乐教育视野变化

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重新明确了以音乐和美术为主,并设置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相关内容的要求。同时,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具有主导审美形成和树立优秀价值观的美育、德育双重作用。新导入的戏曲、舞蹈等独立课程,在三到七年级引入,并且在八到九年级,要成为选修的两门艺术课程之一。对于引入实践的问题,《课标》明确了“分学段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指导要求[]。因此,在视野上,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快速适应和找到教学应对的突破口。其中,“艺术实践构建了新课标的逻辑变化”[],重视艺术实践和突出课程整合是新课标的着力点。

2022版《课标》的课程理念是“美育”“体验”和“课程综合”,这种课程教育理念的出现绝不是空中楼阁式的闪现,而是立足于当代整体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过去对音乐教育资源的关注在于过多的批判物质缺失和音乐教师的投入问题上。音乐本身从来不缺乏流动、传播和教育性,但音乐本身和音乐教育之间的隔阂和错位,成了学校音乐教育的难题。以往对于音乐教育的认知和教育中的目标设置之间的矛盾正在逐渐调整。音乐教育是一个“大课题”“大综合”,音乐本身包含了一切社会属性,而音乐的接受往往不需要从专业音乐知识开始。在表现形式上,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较强的学科融合属性,呈现出相关的音乐综合性艺术,尤其能体现传统优秀文化的综合性艺术更加独立突出的现象。如戏曲戏剧、舞蹈,是融合了美术、音乐、乃至历史文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的重要载体。,22版《课标》中对综合艺术的强调和引入,是对跨学科实践选择的最佳导向。这种“一体化的内容体系”,就是对音乐教学中,融合性内容的要求。在打破学科壁垒基础上,实际上就是提倡场景化的解决专业知识的和综合艺术背后呈现的多维度价值。

从第一学段的“趣味唱游”开始,新课标提到了利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特色”的短小歌曲,从音乐游戏中学会音乐专业基础知识。三个学习任务是“聆听”、“表演”和“发现身边的音乐”,本质上可在一个音乐游戏中融合完成这些任务。第二学段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到初中义务教育结束的阶段,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学习成长过程,是要求学生逐渐获得音乐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过程,强调的是内容的深化和抽象概念的认知。

二、以戏曲成为艺术实践载体的理论基础和本地域传统戏曲资源的现状

资利萍教授认为“未来其实也不用太久,课前书写教案将会逐步被学案、导学案所代替。。她借用Jan Herrington等人的理论说到“未来教师的教学巧妙之处将会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教学将围绕完成一个设计作品来展开”。这种看法与22版《课标》的设计要求是一致的。早在2017年,中宣部等四部门就曾联合发布过《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戏曲”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获得其艺术地位应有的重视。从传统音乐的德育角度来说,传统戏曲是多民族融合后,经广泛接受的中国传统艺术。这是从特定的历史视角和物质结果中,认识到中国民族文化凝聚因素的途径之一。

2008年初,教育部曾下达了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15首京剧经典唱段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中国戏曲在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形式,这就是众多的戏曲剧种。正因为传统戏曲资源的极其丰富,以及其现代的存在可能性,地方教育者必然要将目标着眼于当地的戏曲艺术资源的开发,从而使地域性的非遗戏曲进入课堂成为综合性艺术实践的载体成为可能。

湖南一直以“戏剧大省”著称,有19个地方传统戏曲剧种。截止至2015年,据衡阳市艺术研究所调查:“迄今,衡阳尚拥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十一个,辖区七个县(市)每地一个:分别为衡阳县花鼓戏剧团、衡南县花鼓戏剧团、衡山县花鼓戏剧团、衡东县花鼓戏剧团、祁东县祁剧团、常宁市歌舞剧团、耒阳市艺术团;市直四个:分别为衡阳市湘剧团、衡阳市祁剧团、衡阳市花鼓戏剧团、衡阳市歌舞剧团”[]。其中衡阳湘剧和祁剧属于地方大戏,具有高度综合艺术的特点。以衡阳湘剧为例,它是2004年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大剧之一。衡阳市戏曲资源呈现“历史悠久”、“保存完整”、“资源丰富”的特征。

三、树立本地戏曲资源利用与整合的“大结构观”概念

戏曲作为综合性艺术课程怎样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教师专业问题如何解决、是否依靠校外资源教学,是必须讨论的三个实践问题。如何打破音乐教师专业认知限度与地方戏曲的知识壁垒,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树立“通识体系”的大结构观,普通音乐教师也能够利用好既有的本地戏曲资源。

音乐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回归到对资料的搜索和选择自身匹配的展示内容上,根据自身优势、环境优势、教授对象,选择好具体的重组结构中的重点内容。如市湘剧团就收集整理衡阳湘剧剧本210个、曲谱 270余个,出版了《衡阳湘剧音乐集成》《衡阳湘剧剧本大全》《衡阳湘剧脸谱大全》等书籍及音像制品 19 种。综合性艺术课程开发的新视角,和明确的课程目的的呈现要求音乐课堂不能呈现单一模式的听、唱、跳,也规避了沦为单一的宣讲台。“通识体系”并不是“通识教育”,而是弥合专业与综合性的一种内容介入选择。正如怀特海所言“并没有一门课程只给学生普通陶冶,而另一门课程只给专门知识”,对于音乐教师而言,音乐并不是只有音乐专门知识的一门课程。“大结构”观念的重点,在于利用既有资源的重组,也是去内容同质化的重要方式。从这个问题上看,掌握戏曲资源在当地生活中的位置、受教育对象理解的音乐在生活中的问题,是安排结构化重构的先决。

        从这种“大结构”观出发,回应22版《课标》“强调要加强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的课程结构设计,基础教育阶段的戏曲教学框架可以大体划分为“创造空间”“表达意象”和“接受反馈”三个环节。音乐课堂的综合性,也应该体现在遵循教学资源为基础,概念和视野为核心的观念上。从相关资源出发,激发思考和共情,是“大结构”观的基本目的。

总之,通过探索“艺术实践”和综合性课程目标在本地域的实践方式,以多角度问题为立足点,以地域文化的实际资源为背景,努力解决当代教育的矛盾和实现当今教育的期望。

 

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师大出版社,2022年,第3页。

[2]资利萍,戴黛琳《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艺术实践”的新要义和新动向,《中国音乐》2024第3期,第152页。

[3]杨小明《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衡阳市戏剧发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艺海》2015年第1期,第5-15页。

 

点击次数:3  发布日期:2025/6/27 10:02:24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