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策略 罗 婷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策略
罗 婷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梁官小学
【内容提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识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牵住了这个“牛鼻子”,也就抓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点。因此,必须下大气力研究阅读教学。
【关键词】模式阅读 变序阅读 拓展阅读 品赏阅读
阅读教学的策略很多,我们在遴选和运用中,要根据文本内容、形式上的特点,结合本地区的学生学习现状和接受特点,以及教师本人的专长,恰当地把握。下面向大家介绍几种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一、模式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形式相同,如古诗,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相同的学段就有不少相同或相通的地方。因而,在初次的阅读指导中,尤其要重视阅读程序的有效组织,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渗透与总结,帮助学生构建阅读这一类课文的基本模式,为今后学习此类课文打下策略上的基础。有的课文或课文内部的组成,内容相近或相通,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重在“举一”,即抓好典型课例(可以是整篇课文,也可以是课文中的一个片段)的教学;功在“反三”,即将典型课例的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到相似的学习内容上去。比如:《自己去吧》(新课标人教版小语一年级上册)一文由两个自然段组成,第一段和第二段结构相同,内容相似。根据文本段式反复这一特点,在教学策略上,宜采取由扶到放,扶放结合的方法进行。第一段的阅读指导是关键,可以安排这样的四个环节来进行:第一步,看一看插图,直观地感知片段内容;第二步,读一读小鸭和妈妈的对话,体会小鸭的心境和鸭妈妈不带小鸭游泳的用意;第三步,想像小鸭学习游泳的经过以及学会游泳对它今后生活的作用;第四步,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明晰的步骤和灵动的方法,不但使学生的阅读经历充满情趣,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读悟过程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了方法模式,是阅读第二段的“模子”。对照这个“模子”,学生亦步亦趋,这样不仅能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还能蹒跚出独立学习的步子。
二、变序阅读
所谓变序阅读,就是改变文本外显的顺序,打破一贯的逐段有序阅读方式,根据文本叙述上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实际,将文本的某些内容提前或置后,组合或分解,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设出一个富于变化的、生趣盎然的阅读新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如《凡卡》一文,在记叙凡卡写信过程中,插叙了两件事。由于插叙使文章呈现出复合式的结构,这种结构是小语教材所有叙事课文中最为复杂的。教学中,根据课文这一结构特点,可将原段落变序重组:先将有关“信的内容”的章节组合起来阅读,整理分析出信的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再将插叙的章节组合在一起阅读,了解凡卡对乡村生活的怀念与向往。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如此安排的匠心。这样阅读,既利于学生理顺文章的结构,又便于分项理解课文的内容,制造出合理的递度,优化了阅读过程,提高了阅读效率。
三、拓展阅读
有的课文,其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或者所涉猎的内容学生比较陌生,学生阅读起来,由于缺少相应的背景知识和相似的情感体验作支撑,难以产生价值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时,如果一味地在原有文本上打转转,势必使阅读的层次平面化,导致教学老是在同一层面上横来直去,陷入困境。不妨暂时离开文本,将和文本相近或相似的阅读材料提供给学生阅读,拓宽阅读视野,扩大感知面,延展思维的触角,以收到触类旁通之效,达到豁然开朗之境。比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这篇文章写的是西方家庭中发生的一件事,面对七八岁的“我”写的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同样的一首小诗,摆在同样爱“我”的父母面前,评价却为什么有天壤之别呢?对此,学生感到难以理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课文中的父亲是一位剧作家,鉴别文章的标准很高;另一方面,则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遇到这种情形,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可向学生作些背景知识介绍:西方国家的父亲不同于中国,他们一般比较重视理性,过分强调事实而忽视了感情,不大能够考虑孩子的承受力,因而显得有些缺乏人情味,但正因为如此,西方的孩子受溺爱之害较轻,不容易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然后,再提供一篇表现中国父亲关爱孩子的短文《父爱在拐弯处回头》,读后,引导学生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从不同的角度体会文中父亲表达爱的方式。这样,通过适度的拓展,引领学生多维度地感悟文本,走进文本深处,与文中的人物实现顺畅的对话与交流。
四、品赏阅读
小语课本里的很多文章,不仅意蕴丰厚,而且文辞优美,结构缜密,写法巧妙,堪称文章的典范。阅读这些文章,绝不是只要记住其内容、情节就行了,而是要从中领悟、学习为文之法。新课标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些内容,都是文字背后的东西,是隐曲的,往往难以用明确的语言尽述出来,即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我们潜心品味,用心鉴赏。因此,在理解之后,还应引导学生回过头来审视全文,进行品赏阅读,或品词析句,从细部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或透析各部分的关系,从全文的布局谋篇上领悟作者的构思之巧;或赏文悟法,从表达的角度探求作者的为文之道。这样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以读促写,不但能扩大阅读的“战果”,也必将大大改变学生习作的窘境,对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必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