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情境素材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王阳

情境素材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四川省广安代市中学校  王阳

摘要情境素材作为连接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重要桥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概念理解和培养科学思维的关键作用。本文以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为例,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讨情境素材的分类、选择原则及实施策略,并通过具体教学案例分析其应用效果。研究表明,科学设计的情境素材能显著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情境素材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利用

初中物理课程标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然而,传统教学常陷入“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应用”的误区,导致学生认为物理抽象难懂。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将物理规律融入具体场景中,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结合人教版教材内容,系统阐述情境素材的应用路径。

一、情境素材的分类与选择原则

(一)情境素材的分类

1.生活经验类情境选取学生日常接触的现象作为切入点。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声现象》中,以“敲击桌面不同位置听声音差异”引入声音传播介质的教学;九年级《家庭电路》中,通过“灯泡不亮”的故障排查情境讲解串并联电路特点。

2.实验探究类情境利用简易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如:《物态变化》中,通过“冰块在空气中熔化”与“冰块包裹湿棉布后熔化”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升华与凝华现象;又如在《压强》教学中,用“手指按压铅笔两端感受痛感差异”引入压强概念。

3.科技应用类情境合现代科技案例。例如:在执教《能量转化》的课堂上,以“神舟飞船返回舱再入大气层时的防热设计”讲解热传递与能量转化;又如在《电磁波》教学中,通过“5G基站信号传输原理”讨论电磁波的应用。

(二)情境素材的选择原则

1.科学性原则情境需符合物理规律,避免伪科学干扰。例如,在《光的折射》教学中,需明确“鱼缸中的鱼看似变浅”是因光的折射,而非视觉错觉。

2.适切性原则情境难度应与学生认知水平匹配。如《电流与电压》教学中,用“水压驱动水流”类比“电压驱动电流”,避免过早引入复杂电路模型。

3.趣味性原则通过悬念或矛盾激发探究欲。例如,在《惯性》教学中,提问:“为什么公交车急刹车时乘客会前倾?若系安全带会发生什么?”

二、情境素材的实施策略

(一)问题驱动,建构认知冲突

以问题链引导深度思考让学生获得科学思维的培养。例如,在《比热容》教学中:一是进行情境创设:“相同火焰加热等质量的水和沙子,为何沙子升温更快?”二是展开实验验证:用温度计测量两者温度变化;三是利用矛盾深化:“若加热时间相同,为何水吸收热量更多?”四是促进概念建构:引出比热容定义及公式。

(二)角色扮演,增强体验感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物理过程。例如,在《电路设计》教学中学生分组扮演“电工”“用户”“安全员”,为家庭设计照明电路同时,通过角色互动理解串并联电路特点及安全用电原则。

(三)跨学科融合,拓展思维边界

结合数学、技术等学科。例如,在《重力》教学中引导学生数学建模通过测量不同质量钩码的重力,绘制G-m图像;另外还可以促进技术应用分析“桥梁承重设计”中重力与材料强度的关系。

三、人教版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升华和凝华》

1.情境设计

1生活情境:“冬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为何会结冰并直接变干?”

2实验情境:用干冰制造“白雾”,观察其直接升华为气态的现象。

2.教学实施

1学生分组讨论生活实例,提出假设;

2通过碘升华实验验证猜想;

3联系实际:“冰箱冷冻室中的霜是如何形成的?”

3.效果评估

经过对比实验,我们发现92%的学生能准确描述升华与凝华过程;78%的学生能举例说明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案例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

1.情境设计

1故障情境:“教室照明灯为何全部熄灭?如何排查故障?”

2实验情境:用不同规格灯泡组成串并联电路,测量电压数据。

2.教学实施

1学生扮演“电工”角色,设计电路图并预测电压分布;

2通过实验数据归纳出串联分压、并联电压相等规律;

3拓展思考:“家庭电路为何采用并联设计?”

3.效果评估

经实验对比,学生电路设计正确率提升40%85%的学生能解释“电压表需并联”的原因。

四、情境教学的评价与优化

(一)过程性评价

1.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情境讨论中的发言次数与质量;

2.实践能力:评估实验操作规范性与问题解决能力;

3.思维深度:通过提问“若改变某一条件,结果会如何变化?”检测高阶思维。

(二)优化方向

1.技术融合: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如PhET模拟软件)呈现微观过程;

2.差异化设计:为学困生提供“脚手架”式情境,为学优生设计开放性问题;

3.文化渗透:结合“两弹一星”等科技成就,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

结论情境素材的有效利用能将抽象物理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探究的具体问题,符合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特点。人教版教材中丰富的情境资源为教学提供了坚实基础,但需注意避免“为情境而情境”的形式化倾向。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情境素材与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路径,推动初中物理教学向“做中学”“用中学”转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彭前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J].物理教师,2018(5):45-48.

 

点击次数:5  发布日期:2025/6/24 8:54:24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