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小学数学数量关系领域教学方法探究 何雪萍

小学数学数量关系领域教学方法探究

 四川省广安实验学校  何雪萍

摘要: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本文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西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载体,结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从情境创设、操作体验、变式训练三个维度探讨数量关系教学的有效策略。通过分析教材编排特点,提出“生活化建模—具身化操作—结构化迁移”的教学路径,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量关系领域;教学方法

新课标(2022年版)》明确指出,数量关系教学应注重“四基”培养,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西师大版教材在数量关系编排上呈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特点,如一年级通过“比较与分类”渗透简单关系,三年级系统学习四则运算意义,五年级引入方程思想。然而,教学中仍存在“重计算轻理解”“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导致学生难以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探究符合教材理念的教学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一、西师大版教材数量关系编排特点分析

(一)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阶梯

教材通过“实物操作—图形表征—符号表达”三阶段构建数量关系。例如,二年级“表内乘法”单元,先以“每行4棵树,种3行”的情境图建立“几个几相加”的直观模型,再通过点子图、线段图抽象出乘法算式,最后通过“3×4=12”的符号表达完成意义建构。

(二)问题驱动的探究式设计

各册教材均设置“问题解决”专栏,如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以“购买门票”为情境,引导学生经历“阅读理解—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反思”的完整过程,培养模型意识。

(三)跨学科整合的思维拓展

教材将数量关系与科学、美术等学科融合,如五年级“正比例”单元通过“弹簧伸长长度与砝码质量的关系”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变量之间的规律,体会函数思想。

二、数量关系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教学碎片化:教师常将数量关系教学等同于“题型训练”,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遇到复杂问题束手无策。

(二)思维浅层化:过度依赖“关键词法”(如“一共”用加法,“剩下”用减法),学生未真正理解运算意义。

(三)实践脱节化:教材中的生活情境未被充分挖掘,学生缺乏将数学语言转化为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教材理念的教学方法创新

(一)生活化情境:构建数量关系的意义网络

1.真实问题导入。以三年级“归一问题”为例,教材呈现“买3本笔记本15元,买5本需要多少元”的情境。教师可延伸为“班级采购文具”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分组调查单价、计算总价,在真实交易中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核心关系。

1.跨学科主题融合。结合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单元,设计“校园绿化面积计算”活动:科学课测量花坛长宽 → 数学课用“S=ab”表示面积 → 美术课绘制平面图 → 语文课撰写调查报告。通过多学科协作,深化对字母符号抽象性的理解。

(二)具身化操作:经历数量关系的形成过程

1.动作表征促进概念内化。在四年级“运算定律”教学中,教材通过“算式卡片配对”游戏让学生体验交换律。教师可升级为“身体运算”活动: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用肢体摆出算式(如双手展开表示加数),另一人重组动作验证交换律,通过身体运动建立“位置变化结果不变”的直观感受。

2.学具操作突破难点。针对五年级“分数除法”难点,教材使用“长方形折纸”模型。教师可补充“分蛋糕”情境:将圆形纸片作为蛋糕,演示“4等份取3份”的过程,引导学生用“3/4 ÷ 2 = 3/8”解释“每人分得多少”,通过折叠、剪切等操作理解“除以一个数等于乘它的倒数”。

(三)结构化训练:实现数量关系的迁移应用

1.变式题组设计。以六年级“比例应用”为例,教材练习包含“按比例分配”“图形缩放”等题型。教师可设计三级题组:一是基础题:配制糖水(糖与水的比1:4,配制200克需糖多少克?)二是变式题:调整比例(若糖加10克,水需加多少克保持原比例?)三是拓展题:跨学科应用(绘制教室平面图,按1:200比例计算实际面积)通过阶梯式训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错误资源化利用。收集学生典型错误(如将“速度×时间=路程”误用于工程问题),组织“数学医院”活动:小组分析错因 → 改编错误为正确题目 → 创编新题互考。通过错误反思深化对数量关系适用范围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的实践建议

1.过程性评价:采用“四维记录表”跟踪学生发展:

维度

评价要点

工具示例

模型建构

能否用语言/图形/符号表示数量关系

课堂观察量表

问题解决

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解题过程录音分析

迁移能力

新情境中的灵活应用

跨学科项目成果

情感态度

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成长档案袋

 

2.表现性任务:设计“数学日记”“家庭采购计划”等长周期作业,如:一是记录一周家庭开支,用统计图表分析消费结构;二是为春游设计预算方案,包含车费、门票、餐饮等项目计算。

结论:数量关系教学需立足教材编排体系,以生活情境为载体、具身操作为支点、结构训练为路径,实现从“机械模仿”到“意义建构”的转变。教师应树立“大概念”教学观,将零散知识点整合为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如动态数学软件)在数量关系可视化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学创新提供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史宁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点击次数:9  发布日期:2025/5/30 11:39:36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