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的有效路径 段宁波
浅析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的有效路径
四川省武胜县华封小学校 段宁波
摘要: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基础能力。西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以“生活化”“活动化”为特色,为量感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本文从量感的内涵解析出发,结合教材内容体系,提出“情境浸润—操作内化—迁移应用”的三阶培养策略,并通过具体教学案例阐述实施路径,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有效路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量感相关知识量感发展并提升核心素养,从而实现基于量感的数学能力的进步。但是,在当下的数学课堂上,部分教师未能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量感,导致学生对量感的直观感知不足、实际应用能力较弱。对此,教师应该调整教学策略,重视培养学生的量感,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基础、重视量感应用、深化量感体验,进而达成培养学生的量感这一目的。
一、量感培养的教育价值与教材依据
(一)量感的内涵与教育意义
数学量感是指个体对数量、度量单位及其关系的直观感知能力,包括对物体大小、多少、轻重、快慢等属性的敏感性,以及运用数量关系进行估算、比较和推理的能力。量感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建立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形成数学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基础。
(二)现行教材的编排特点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以“情境+活动”为双主线,在以下方面凸显量感培养优势:一是生活化场景渗透:如一年级“认识钟表”通过学生作息时间引入时间量感;二是渐进式单元设计:从“长度单位”到“面积单位”再到“体积单位”,形成度量体系;三是实践性操作活动:设置“量一量”“称一称”等栏目,强化动手操作体验。
二、量感培养的三阶教学策略
第一阶:情境浸润——建立量感表象
1.生活情境导入
以三年级“千克与克”教学为例,教师提前布置“超市小调查”任务,让学生记录常见物品的重量(如鸡蛋约50克、一袋大米5千克)。课堂上通过“猜一猜:老师的背包有多重?”游戏,激活学生已有经验。这样安排的实施依据是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千克与克”单元开篇即设置“超市中的数学”情境。
2.多模态感知体验
利用实物、图片、视频等资源,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感官刺激学生。例如:教学“1升有多少”时,展示1升水、1升牛奶、1升空气的体积对比;再播放“黄河水流速”视频,感知“米/秒”的速度量感。
第二阶:操作内化——形成量感认知
1.标准化测量实践
以二年级“认识厘米”为例,教学时要求学生用直尺测量课本、文具盒等物体,记录数据后绘制“我的测量日记”。通过反复操作,理解“1厘米”是“指尖宽度”而非固定物体长度。这种教学实施的依据是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厘米的认识”安排“量课桌长度”“量手掌宽度”等分层任务。
2.非标准化估算训练
设计“身体尺”活动:要求学生拃(张开手掌,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庹(两臂左右平伸的长度)、步(行走时两脚间的距离)等;再开展“教室里的数学”项目学习,要求学生用“身体尺”估算黑板长度、教室面积等。
第三阶:迁移应用——发展量感思维
1.跨学科整合
以五年级“体积单位”与科学课融合教学为例,在科学课“水的浮力”实验中,同步计算不同体积物体的排水量,理解“1立方分米=1升”的实际意义。这样设计与实施的依据是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设置“设计包装盒”综合实践活动。
2.问题解决中的量感应用
设计开放性任务:“如果家里要换新沙发,你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如何向售货员描述需求?”再引导学生关注长度、高度、承重等复合量感,培养系统化思维。
三、典型教学案例解析
(一)案例:四年级“公顷与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本单元通过“国土面积”“校园面积”等情境引入大计量单位,但学生缺乏直观体验。
(二)教学过程:
1.前置任务:分组调查学校操场、教室、本地著名地标的面积,记录数据并尝试用“平方米”描述。
2.认知冲突:展示“天安门广场面积44万平方米”,引导学生计算“相当于多少个教室”,感受大单位的必要性。
3.建立表象:
校内实践:用卷尺测量操场长宽,计算面积(约5000平方米),理解“1公顷=10000平方米”;
4.校外拓展:利用地图软件查看本地公园面积,标记“1平方千米”范围。
5.迁移应用:设计“小小规划师”活动,要求学生在1平方千米的区域内合理布局住宅区、商业区、绿化带。
(三)教学反思:通过“调查—计算—想象—规划”四步,将抽象单位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体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四、实施建议与反思
(一)教师专业发展:
1.开展“量感培养”专题教研,解读教材中隐含的度量线索;
2.建立“生活量感资源库”,积累超市标签、体育赛事数据等教学素材。
(二)评价方式创新:
1.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操作规范性、估算合理性;
2.表现性评价:设计“家庭量感日记”“社区测量报告”等长周期任务。
(三)教学误区规避:
1.避免“为操作而操作”,需明确每次活动的认知目标;
2.警惕“标准答案依赖”,鼓励学生用“大约”“差不多”等模糊语言描述量感。
结语:量感培养是“慢的艺术”,需要教师像“量体裁衣”般精准设计教学活动。西师大版教材以“生活数学”为理念,为量感发展搭建了脚手架。通过情境浸润、操作内化、迁移应用的三阶策略,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心中有‘量’,眼中有‘感’”的数学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敏,新课标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有效路径探究[J].前卫,2024年。
[2]戴玉清,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策略研究[J].数学之友,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