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数字化学习意识的培养路径探究 白仕雄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数字化学习意识的培养路径探究
四川省简阳市三星新星学校 白仕雄
摘要:数字化学习意识是信息时代学生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本文以川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为载体探讨如何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创新及评价体系优化等路径系统培养小学生的数字化学习意识。经研究发现,任务驱动、情境创设、跨学科融合等策略能有效激发学生数字化学习兴趣,而虚拟实践、项目协作等的实施则能深化他们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数字化学习意识;培养;教学路径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设备运用的普及实现,为数字化学习照进现实提供了大量机会和平台。小学信息技术作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奠基课程必然要强化培养计算思维和利用信息技术领域设备进行学习的能力。加之这是新课标的核心目标。作为一线教师,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今天就一定会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这一核心素养目标培养中扛起教育大任。在这几年川教版教材利用的教学实践中,我积极进行了以学生数字化学习意识培养的路径探究,获得了这样一些收获。
一、数字化学习意识的内涵与教育价值
数字化学习意识是数字化学习能力发展的前期基础,具备良好意识才能为能力发展提供动力和机会。小学作为奠基起步阶段,应从意识培养做起。所谓数字化学习意识,其内涵就是指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主动运用数字工具获取、处理、分析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倾向与行为习惯。其核心包括信息敏感度、工具应用能力及创新实践自发意识。这些核心内涵所指,都是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能力必需。加强这一目标突破,教育价值是极其巨大的。为了助力教师教学实现,川教版教材也凸显了这一理念,将其目标贯穿各个学段,如五年级下册教材中“人工智能初步体验”单元通过智能生活案例的编排,旨在通过数字化学习的学习引导学生感知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技术应用责任感。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挑战
1.教材优势与局限
意识培养是个长期熏陶感染的结果,一蹴而就难以为之兑现。现行教学所用的川教版教材,其一个重要优势就是注重实践性。这种特征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实操能力提供了大量实践平台,但对意识培养也略显不足。虽然教材上有这样内容的安排,如三年级“在线导航选路线”课程设计通过地图工具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字化工具的便捷性,有利培养学生数字化意识,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实施时仍以基础操作为主,缺乏高阶思维训练场景,让意识培养成为了“口中谈”。
2.教学实践困境
芬兰等国的经验表明,教育学生过度依赖数字化工具可能导致他们课堂学习注意力分散与认知负荷增加。作为一线教师,即使条件完全具备,也需平衡技术应用与传统教学,避免“为数字化而数字化”。
三、小学生数字化学习意识培养的教学路径
(一)课程设计:分层目标与真实情境融合
这是高质量实现数字化学习意识培养的必备前提。多年探究告诉我,在课程设计时应采取分层目标与真实情境融合的方法进行。分层目标设置在于信息技术教师常担任多班教学,甚至多年级教学。分层设置目标还有一个重要好处就是所选的情境素材更利于符合所教学生认知经验和信息技术现实。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其操作为:
1.低年级(三至四年级)。面对这个群体学生,教学目标应确定为数字化学习兴趣激发,引导学生认知并掌握数字化学习的基础工具。
2.高年级(五至六年级)。对于这学段的学生,课程设计目标应为深化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二)教学方法:任务驱动与沉浸式体验
摆脱传统教学困境,减少单一方法实施就是最好路径,作为一线教师应有多样化思想,将数字化学习意识培养融于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着愉悦的沉浸式体验,以此强化意识的形成。
1.游戏化任务设计
游戏化任务深受小学生喜爱。将此作为教学路径来驱动学生数字化学习,沉浸式体验必然会使学生数字化学习意识不断滋生。故此,作为一线教师应将知识点转化为趣味挑战,如“智能出题器”编程任务(五年级第三单元),通过引导学生编写代码生成数学题,这样的游戏化任务设计就可带来强化逻辑思维与工具应用这一目标的实现。
2.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应用
有条件的学校可借鉴高职课程实施经验,可在“美化模型”课程中引入AR技术以促进学生沉浸式体验的进行,让他们在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应用中实时观察三维模型的空间结构,增强学习沉浸感。实践表明,沉浸式体验的丰富与积累,便可生成数字化学习意识。
(三)评价体系:过程导向与多元反馈
意识形成特别需要积极评价助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高质量实现学生数字化学习意识培养目标教师应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做到过程导向与多元反馈结合。
1.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在项目参与中的协作、工具使用效率及创新点。
2.表现性评价。教学实施中可通过数字化作品展评(如电子小报、编程作品)衡量学生的综合素养,并结合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形成多维反馈路径,使评价与反馈共同促进学生数字化学习意识的形成。
四、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与对策
(一)技术设备与师资匹配
在数字化学习意识培养奠基中,建议执教者采用低成本方案(如平板电脑+开源软件),并通过教习网等平台获取优质教案与课件资源。在师资方面,建议学校安排中青年教师担当。
(二)数字化伦理教育
数字化伦理教育是促进数学化学习意识形成的强心剂。教师应将这一伦理教育贯穿时常。如在“智能生活”单元中融入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内容,以引导学生在数字化学习实践中辩证看待技术利弊。
综上所述,川教版教材为数字化学习意识培养提供了系统化实施依据,但高质量地实现目标还需教师结合学情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丰富教学手段。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应进一步探索如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家校协同数字化实践等模式来助力学生数字化学习意识的培养,构建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生活社会”联动的培养生态,使他们数字化学习意识更加稳固。
参考文献:
[1]许春梅,小学信息技术数字化学习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教育界,2021年。
[2]张可琦,小学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的方式方法的分析[J].考试周刊,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