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大思政视域下初中物理课堂思政的实践路径探析 杨金娥

大思政视域下初中物理课堂思政的实践路径探析  

甘肃省华亭市第三中学     杨金娥   

摘要:在“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需要突破知识传授的单一维度,构建价值引领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体系。本文提出“三维一体”实施路径: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构建内容体系,以情境化教学实现价值渗透,依托实践共同体形成育人合力并结合具体案例详述各环节操作策略,为物理学科育人提供可借鉴范式。

关键词:大思政课;初中物理;实践路径;课程思政

一、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与系统建构

(一)学科知识中的哲学智慧提炼

物理学本质是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其知识体系天然蕴含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

物质观渗透:在“质量与密度”教学中,通过比较不同物质特性,引导学生理解“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观点。可展示陨石成分分析案例,说明通过物质研究追溯宇宙起源的认知路径。

运动观阐释:讲授机械运动时,引入恩格斯“运动是物质存在方式”的论断。结合高铁时速演变(从绿皮车到时速350公里复兴号),既说明参照系理论,又体现“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矛盾分析法:在电路教学中,通过电源正负极的对立统一、用电器耗能与供能的动态平衡,引导学生用矛盾分析法理解事物发展规律。

(二)科学史中的精神价值解码

物理学发展史是开展思政教育的生动素材库,需进行三重转化:

1. 人物故事的人格化呈现:以钱学森归国历程为原型设计情景剧,再现其突破重重阻挠的抉择时刻。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价值立场。配合钱学森书信、影像等史料,建立真实历史语境。

2. 探索历程的思辨性还原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完整呈现亚里士多德错误结论持续千年的认知困局。组织学生模拟伽利略斜面实验,体会“实验验证+逻辑推理”的科学方法,同时讨论权威质疑需要勇气与智慧的时代启示。

3. 中国智慧的当代诠释:将《考工记》中的杠杆原理记载与现代起重机设计对比,制作“古今机械”专题展板。通过墨子小孔成像实验复原,结合现代光通信技术发展,揭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传承关系。

(三)技术应用中的伦理责任渗透

在知识应用层面建立“科技-社会”联结,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技术伦理讨论:讲授核能时,展示广岛原子弹爆炸与秦山核电站的对比案例。设计辩论议题“核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应用的伦理边界。

生态理念培育:结合热机效率教学,引入“卡诺循环”理想模型与真实发动机数据对比。通过计算家庭汽车碳排放量,制定校园碳中和行动计划,将能量守恒定律转化为环保实践。

二、情境化教学的价值渗透策略

(一)具身认知场景构建

打破传统课堂空间限制,创设沉浸式学习场域:

1. 历史场景再现利用VR技术重建居里夫人实验室,学生通过虚拟操作体验沥青铀矿提纯过程。在辐射防护服穿戴、计量器报警等交互设计中,直观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与风险意识。

2. 社会问题导入围绕“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开发项目式学习:通过分析抛物面天线原理(光学反射知识迁移),计算信号接收灵敏度;结合选址贵州喀斯特洼地的地理因素,理解大国工程中的学科交叉与协作精神。

3. 生活情境迁移:设计“厨房里的物理”主题探究:从抽油烟机流体力学到电饭煲热传导,建立知识应用的真实联结。拍摄家庭节能改造微视频,用焦耳定律计算电器耗能,促进知识向行为的转化。

(二)对话式思辨课堂实施

构建“问题链-讨论域-价值网”的深度对话机制:

1. 认知冲突设置:在浮力教学中提出悖论性问题:“万吨巨轮为何能漂浮?而小铁钉却下沉?”。通过“猜想-实验-修正”的探究循环,既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又领悟“表象与本质”的哲学关系。

2. 价值两难辨析:围绕“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设计思辨工作坊:从图灵测试到AlphaGo,分析机器学习原理(算法属于电磁学应用);分组辩论“AI发展是否应有禁区”,在观点交锋中形成技术伦理认知。

3. 文化对话生成:比较中西科学传统:在声学单元对比曾侯乙编钟十二律与西方平均律,通过分析律制差异背后的文化思维,培养多元文化理解能力。

三、实践共同体的协同育人模式

(一)教师团队的思政转化能力提升

1. 集体备课制度创新:建立“双组长”备课机制(学科组长+思政教师),开发《物理课程思政指导手册》。例如在“简单机械”备课中,挖掘杠杆原理与“事半功倍”处世智慧的关联点。

2. 教学案例迭代开发:构建动态案例库,按“思政维度-知识模块-实施方式”三级索引分类。如将“焦耳定律”案例关联“工匠精神”,收录上海中心大厦电缆选型中的物理计算实例。

(二)家校社资源的三维联动

1. 家庭探究项目设计:布置“三代人的家用电器”调研任务:祖辈(手电筒)、父辈(彩电)、学生(智能音箱),撰写技术演进报告,在家族访谈中感悟科技创新与社会变迁。

2. 社会基地深度利用:与航天科技馆共建实践基地:观察火箭模型理解反冲原理,采访工程师记录技术攻关故事,形成“原理认知-情感共鸣-价值认同”的育人闭环。

3. 数字资源立体开发:创建“物理思政”云端平台,设置”科学家的朋友圈”互动板块。学生可“对话”虚拟爱因斯坦,探讨相对论对社会的影响,通过AI智能回复获得价值观引导。

四、结语

初中物理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构建“元素挖掘-情境创设-协同育人”的全链条实践体系。教师应以学科逻辑为根基,通过具身化、思辨性、协同式的教学创新,让价值引领如盐入水般融入知识教学。这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兼具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的关键路径。

点击次数:4  发布日期:2025/4/24 16:21:29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