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标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蒋 明
高中地理新课标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蒋 明
(四川省南江中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地理教育目的看,对学生的培养由“知识型”人才,逐渐转变为“能力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注重专业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加强自身修养。从地理教育内容看,更加重视实践性,重视人文地理教学。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重视自己综合性方面的培养,既要重视自然地理,也要重视人文地理,克服传统重自然轻人文的思想。从教材角度看,其结构更合理、形式更新颖、更灵活多样,图象系统所占篇幅更大,很多知识由原来的文字表述,转变为隐含在图象中。这对地理教师在如何挖掘教材、拓展新知识、开发课程资源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新课程对地理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地理教师必须要重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什么是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如何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
一、教师的观念能力水平不适应新课程
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好几年,试点学校的素质教育实验搞得很成功。但在更大得范围内却没有取得实际性得进展。为什么素质教育只能点上开花,而不能面上结果?原因当然有多方面。但不可能否认我们这些处在教育最前沿的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具体表现在:①教育观念的落后。现有教师虽然接受了一些素质教育的思想,但只是零碎的、孤立的。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而且,我们中学教师中也存在着年龄老化的问题,多数还停留在重智育轻其他的层次上。分数高的就比分数低的有出息。表扬鼓励少,批评体罚屡见不鲜。用静止的眼光看学生等等,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特点仅仅成为了一句口号。②教学手段的老化。在上级党委的大了支持下,我们学校的教学设施是一流的,配备了多媒体、校园网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但大多数乡镇由于经济的发展水平的制约,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配备不到位。教学手段依然是陈旧的的录音机,许多学校连投影仪都没有。手段的落伍,必然在某中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防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③知识水平的不足。教育的特殊、学校的闭塞、导致了教师与外界接触的缺乏,教师获得新只是的来源限于几本杂志。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相应的专业辅导。此外,社会上一些新事物新现象,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的教师来说,也只是“仅听说过,没接触过。”当然,这两年的情况有所好转,但在根本上没起到什么作用。
二、新课程下地理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
新课程下地理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包括地理教师的现代专业信念、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教育经验、专业能力、专业道德等多方面。
(一)高尚的道德素质
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指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是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上的稳定的特征。教师的道德素质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确立积极的人生观最为关键。教师有了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就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把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有了这种价值取向,教师就会把献身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对象,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锐意进取。教师的道德素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主导性的重大影响。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
(二)全新的地理教学素质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具体而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新的地理教育目标观。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特别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态度、习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形成。②新的地理教师观。教学的根本点在于学生的学,教师必须为学生学习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因此,教师的角色亦被赋予新的内涵: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主动的研究者。③新的学生观。学生是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其尊严和人身权益。学生是整体的人,教师既关注学生的认知心理,更要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体验、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教育教学中允许学生犯错;学生具有可塑性,正因为如此才使教育成为可能。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必须予以充分挖掘。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④新的课程观。课程管理将由国家统管制逐步走向国家、地方与学校的分权决策制,这意味着教师将有权也有责任参与课程的管理与课程的开发工作。因此,要求地理教师必须具备新的课程意识,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念、培养和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逐步由国家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地方、学校课程的研制者和开发者。⑤新的地理教学观。新课程要求改变原来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实现教学行为的几大转变,即由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学生发展、由重教师的权威转向重师生的平等交往与对话、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以及由重统一规格转向重差异性教育。⑥新的地理教材观。新课程教材观认为,不必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一味照本宣科,而应大胆质疑与创新;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可以是教材的编写者;教材应该是多样化的。⑦新的评价观。传统的评价观只重视考试、分数、升学率,这样的片面评价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新的评价观认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多样化评价相结合,以实现从量到质,从知识、技能到习惯、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全方位的评价,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更好地发挥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