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导练”课堂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商光申
构建“学导练”课堂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山东省济南市律师南山希望小学 商光申
摘要:“学导和谐互动”是实现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优势。其基本方法是激趣启智,引发诱导;巧设疑问,互动探究;平等交流,视界融合。
关键词:学导;和谐互动;高效课堂
无论是曾经提出的“高效课堂”、“简约课堂”、“生态课堂”等数学课堂理念,还是现今提出的新理念——“学导课堂”,都是针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有思考的时间、空间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也很少有机会能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发表意见。这就造成学生的学习缺少动力,缺少方法,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落实。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要坚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学习中教师的“导”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教学引导要讲究灵活
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足够的耐心去听学生的发言,有灵活敏锐的嗅觉,善于捕捉到学生的想法,及时利用有价值的课堂资源。课堂上恰到好处的引导,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它不仅仅是教师对理解知识的方法上的引导,还应表现在教师的板书、体态动作、多媒体运用等方式手段,甚至于教师的评价也是引导的一种方式。
二、教师教学引导要把握介入时机,引导学会交流、学会倾听
教师应该怎样放手让学生探究,充分交流,而且能不断适时地介入引导,使学生在交流中知己知彼、区别异同、增长能力,顺利达到掌握教学任务的目的呢?
以计算教学为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同伴交流的方法提出疑问、进行补充或集体评价,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达到相互的理解。比如用“谁听懂他的意思了,你能解释一下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针对方法类似的情况,老师可用“与某某方法类似的有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辨析出它们的异同,在比较中深化理解,真正达到成果共享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再如,对于不同的方法,虽然它们的结果都是正确的,但教师可用“它们的方法方便吗”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并且将不合理的、不简便的方法写在黑板旁边不显眼的地方,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方法与谁的相似、与谁的有较大的不同,并说出相似在哪里、不同在哪里,通过不断比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也使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三、教师要善于有层次性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索数学思想、形成教学方法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形成了数学知识所特有的逻辑顺序,它可以表现为多样化的问题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自然联结和转换,是一个动态的活动系统。教师有必要在探索的过程中,把知识分解成多个有层次的要素,使学生的探索具有层次性。
通过尝试我发现:这样的引导过程,使得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所学知识,而且课堂气氛活跃,人人都觉得生动、有趣,非常愿意参与其中。顺着这种态势,我又接着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其它事物进行统计,他们当然是非常轻松、愉快地就完成了实践活动任务,可见前期的教师分层引导策略是不容轻视的。
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向课外转移,发现并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变得宽泛,从生活的角度来学习、思考。试想:如果学生能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且他会去猜想,会去验证,会去推理,会与人去交流,那么他的学习过程就会变得生动、活泼、有生命力、有创造力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数学教学与学习势必变得宽泛些更有效。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具体的问题抽象概念、得出抽象的知识之后,再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去,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新的数学问题、发现数学的本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应用例子很多。例如:在学习了数字的认识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找一找校园里的“1、2、3、4……”,并说给同学或老师听一听。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数的认识变得动态,加深数与物的对应关系,而且可以使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生活中的数无处不在。?又如:在学习了平均分之后,可以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说给家长听听,并尝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加深对平均分的深刻认识,同时通过说给别人听的过程,也达到了锻炼表述、交流提高的目的。
当教师能长期坚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往课外引导,学生也会自觉的养成关注身边的数学问题的习惯,进而形成自觉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及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
总之,数学的课堂需要开放、和谐,但是只有在教师有效引导下,才是可控的有价值的开放、和谐,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才是真正灵动、富有生命力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