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浅谈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沈婷婷

 

浅谈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沈婷婷

(四川省巴中西南大学第三实验学校)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越来越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出来,它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感染力强、信息量大等优点,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也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一、“激趣”时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好学乐学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声、光、电的优势,把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把学生引入一个奇妙、多姿的世界,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要学习的内容中。五年级下册综合学习四“我的小笔头”是这样要求的:请以“掌声”为题完成一篇习作。内容既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形式不限。在这节习作课的开始,我让学生一边欣赏歌曲《掌声响起来》,一边在多媒体上出示图片:神州六号航天飞机成功返航、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得到冠军、学校为地震灾区捐款、班里同学数学竞赛得奖、主题队会上同学表演节目……感人肺腑的歌声在耳畔回响;熟悉、激动人心的场面在眼前出现,学生的心头已是思绪万千,这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有关经历。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把自己的经历一吐为快。在这样的强烈的表达欲望的驱使下,学生的作文不再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一堂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识过于抽象,或是知识过于复杂,或是知识过于陌生。要解决这一难点,由教师单枪匹马、一味讲解,往往适得其反,这时,教师可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准确地展示知识,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往往会渗透着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如《看月食》一文向学生介绍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及其过程。学生对天文方面的知识积累极少,而月食这一天文奇观也并非随时能见到。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及月食发生的整个过程,在教学《看月食》一课时,我利用课件,通过动画展示三种天体,以太阳为中心,地球绕太阳公转,并自身自转,月球绕地球旋转,三球同时运动,当月球绕地球运动到地球在太阳照射下的阴影区,月球逐渐由部分变暗到全部变暗,此时月偏食、月全食便发生了。在屏幕上,月食的整个过程生动地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把本来用许多语言也很难说清的月食的原因及过程,用几秒钟的动画演示,变得形象易懂。再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云的种类有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等,这些概念也非常抽象,区分起来很困难。我们就可以把各种云的画面用多媒体展现在同学面前,再结合生活中谚语和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解决难点,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展现落实学生亲身体验“看云识天气”的趣味。

、“入境”时运用信息技术,拉近生活和文本的距离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或因时间、空间的限制,或因理解、想象能力的制约,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其内容。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打破这些限制和制约,以直观、生动的声音或画面,再现这些内容。“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才能真正体会作者蕴藏在作品中的深刻涵义。五年级下册《白杨》一课,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写了一位边疆建设者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回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以物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由于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很陌生,这就给课文的学习加大了难度。教学时想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很难做到的。为了缩短学生和文本的差距,课上我先引导学生运用电教媒体阅读文字资料,观看有关视频及图片资料,把学生引入大戈壁滩荒凉景象和恶劣的环境中:冬季异常寒冷,夏季白天高温难耐;茫茫一片,没有水,很容易迷路和饥渴,甚至波及到生命;大风起时,飞沙走石,遮天蔽日,连大沙丘也会移动位置……学生深刻了解到,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里,沿铁路线却有成行“高大挺秀” 的白杨树,这些白杨树不畏烈日严寒,抵挡着风沙,守卫着千里铁路运输线,它是多么坚强的“卫士”啊!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像白杨树那样的人的高尚情操和坚强而不动摇的刚毅品格,才能激发起学生对献身西部建设者的崇敬之情,才能引发学生对他们的钦佩和爱戴,才能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被动地参与多。

在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

如在《夜莺的歌声》一文教学前,我发现学生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是,学生的信息来源之一——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资料很少,因此我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苏联卫国战争为线索,上网进行拓展阅读。

当学生坐在电脑前,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约束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

 


点击次数:23  发布日期:2022/12/5 9:26:23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