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在学生的心田开花姚雪
让兴趣在学生的心田开花
湖南省衡阳县杉桥镇杉桥中学 姚 雪
摘要: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引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与开展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等方式。
关键词:兴趣培养;实验教学;实验现象;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我通过二十多年的一线教学得到的几点经验。
一、设疑提问,调动兴趣
列举出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或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再演示生动有趣的实验,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例如:我们不小心被蜜蜂蛰了,可以涂抹肥皂水以减轻疼痛,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在打开易拉罐的时候里面的液体会喷射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铅笔的笔芯是铅做的吗?钢铁是同种物质吗?又比如在讲解无色酚酞遇酸变蓝遇碱变红这一规律时,先故作神秘,出示两朵用石蕊试液浸泡过并已经晾干的淡紫色纸花,然后提问:在现实生活中给花浇水施肥可以促使鲜花绽放,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颜色,那么给这两朵纸花“浇水”又会怎么样呢?学生回答:“自然界的花是有生命的,它们的生长离不开水,而纸花是没有生命的,水对它们当然没有影响了”,这时向其中一朵花上喷碱液,向另一朵花上喷酸液,“哇!居然变红了!看,那朵变蓝了!太神奇了!”教室里一片惊呼,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十分震惊和好奇,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同学们都积极思考和讨论,最后一双双眼睛投射在教师的身上,焦灼地等待教师揭开这一奥秘,教师这时讲解:两朵纸花上都涂有石蕊,刚才所喷的液体不是水,而是酸液和碱液,变蓝的是碱液,变红的是酸液。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这些问题的提出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二、重视实验,激发兴趣
1、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
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础。
2、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己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
3、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
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讲“绪言”时,我先避开书本,做了几个趣味实验“清水变牛奶”、 “会变色的水”,“小纸花变色”等,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
4、鼓励和指导学生多做探究性实验。比如指导学生在课外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比较铁和铜锈蚀的区别;用盐酸和鸡蛋壳反应探究鸡蛋壳的成分;探究酸雨对农作物的危害等。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制实验用具,如利用植物的花叶自制酸碱指示剂;利用塑料瓶、细沙、棉花、活性炭自制净水装置等。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去搞小发明小创造,写化学论文,让学生充分发挥发散思维能力。
三、开展活动,保持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成立化学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比如向农民宣传化学科学知识,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化工生产企业,监测当地水质等,精心策划和组织“化学谜语竞赛”“化学游戏晚会”“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园地”“化学展览会”等等,可以每学期或每学年举行一两次。开辟第二课堂是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也是巩固和扩充知识的重要途径。
四、突破难点,强化兴趣
初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分化点一般有:化学用语、溶液计算、无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采取分批识记,从绪言开始,日积月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给他们“五查”:一查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二查配平是否正确;三查“等号”有没有写;四查条件有没有标注;五查该画的“↑”或“↓”有没有画。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编成口诀帮他们识记。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
五、指导预习,增强兴趣
课前预习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要使预习有效果,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上新课时,一般都花了5~10分钟来指导学生预习。在学生预习前,我都给学生列出本节课的预习提纲和要求,使学生有目的去预习,这样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预习中,学生能自我解决一部分问题,对未能解决的问题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听老师讲来解决,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学习积极性很高,既有重点,又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联系,富于思考性。长期坚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方法,同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六、注重观察,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我注重教会学生掌握将实验作为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如:在教氧气的性质一节时,我一边演示,一边教会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现象,从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等,到化学性质--物质在氧气里燃烧。如在进行氢气性质一节的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如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等,然后每做一个实验就帮助学生得出一个结论。经这样的引导,学生可基本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七、教会方法,稳定兴趣。
1、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就是要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如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嫁给那美女,身体细纤轻,总共一百斤。”
2、会意记忆法
会意记忆法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进行自我理解和再加工处理,然后去巧记。如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开始时,先通气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气,因此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3、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就是把一些化学实验或概念用联想的方法进行记忆。如记忆氢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可用实验联想,对比联想;再如将单质与化合物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来记忆:由同(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化合物)。对于文字较少而又零乱的难以记忆的小问题要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奇特联想,如氢氧化钠的用途是: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上,可记为:“纸(织)上染了肥油”。
4、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就是针对一类化学知识或规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词缩略成提纲挈领的骨架进行记忆。如实验室制氧气的七个实验步骤为;“查、装、定、点、收、离、熄”。“查”指检查装置气密性;“装”指往试管里装药品;“定”指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点”指点燃酒精灯;“收”指收集气体;“离”指把导管先撤离水面;“熄”指熄灭酒精灯。可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八、重视解题,内化兴趣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离不开解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解题方法。首先,审题是关键。审题时要注意把题干中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题目的求解,用简洁直观的化学语言转化成图式符号,排除与题目所求无关的干扰信息。其次,解题时还要反复理解推敲题意,学会从条件到问题和从问题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明确解题过程中的知识点、公式或规律等,逐步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性。第三,验证解题结果,反思解题过程,同时还可以多角度地思考本题的不同解法,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增强其辩证性和创造性。
九、强化联系,提高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并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所学化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从应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学习化学的现实意义。
例如:学习铁生锈的原理与防护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对家里的铁制品进行防锈处理:学习燃烧的条件和防火的知识后,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节约燃料,如何提高燃烧效率,如何去防火,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防火措施。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生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他们能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
总之,在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智力,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