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减”下语文提效教学的实现策略
论“双减”下语文提效教学的实现策略
四川省邻水县城北镇长安中心学校 刘代琼
摘要:“双减”下语文提效提质教学的实现需要我们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创新实施策略,通过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加强过程学法指导和创新课外作业设计等实现策略以践之。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效果 提高 实践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育人质量,在提效中创建高效语文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双减”政策推进中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传统的“一言堂”教育方式对学生发展有很大的制约,再加上“应试追求”的存在,许多老师都不愿意放开双手大刀阔斧地进行教学方式改革,也没有心思去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实验式的探索,以免弄巧成拙既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又没有使教学效果达到理想化要求。当前,大力提倡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提效提质育人的呼声正酣,作为改革者的我们就应在课堂改革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课堂实施方式,使自己所教的学生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培养。这才是我们作为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发展奠基人应做的努力。这年来的探索,我总结了能使我们语文教学达到“双减”提效提质政策要求的几项实现策略。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首先要坚持民主平等的基本理念。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相处和有效对话的一个重要条件。长期以来,在“师道尊严”思想影响下一些老师师感心重,常常以师者为本,造成了师生交流平等的地位缺失,居高临下现象大量存在。这对学生主体性发挥有着严重的阻滞作用,不利于提趣提效。在当代的教育实践中,师生关系应当“民主平等”,既要求学生尊重老师又要求师者尊重学生,既包括学生的个性又包括他们个体间的差异,从而达到相互尊重、互相关爱的高度和谐。有了这种和谐,教学环境自然就是宽松的,有益于学生心理自由的,这样环境的教学意义大,特别是在促进学生想象力活跃中起到了很好作用。
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在直观中化抽象为形象
教育信息化在“班班通”项目的实施下得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以多媒体为主要内容的智能教学一体机类似的信息化手段进入教室,给我们语文教学提效提质的实现可谓是“插翅添翼”。它不但能给学生创造出了一个生动、逼真的课堂环境和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素材,而且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五彩缤纷、声像同步、动感十足的交互环境,有利于学生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在同一时间兴奋性被激发,使他们并同协作去感知,变主体性为有效性。所以,在进行语文提效提质实现的过程中,作为教育信息化的践行者们一定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学情实际用好“班班通”设备开展好信息技术教学,结合语文内容描写科学地化抽象;以促进学生的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综合技能在信息技术配合下得到更优质培养和培训,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实现提质教学效果。
三、加强过程学法指导,丰富学生学习方式
教是为了不教。正确的教学方式是充分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控制力的重要保障。叶圣陶就是这样一倡导者。他告诉我们要想取得这样的成果,必须在“不教”以前先传授方法,让学生在不教时可有法可依。“授人以渔”就是要让孩子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要学会如何预习课文,如何朗读,如何理解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尤其是在预习阶段,要强化对学生的学法引导,使其在实际操作中利用师者所授的方法进行学习或实践。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以读为径,要让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有强烈的读书意识,通过多读熟悉教材内容再在理解上找突破。而要真正掌握文本内涵,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熟悉的前提下运用工具搞清楚关键字词以及生字、多音字等特定字的读音并掌握其基本的内涵。在进行诗歌预习时,除了要掌握每句意思外,还要对某些基本常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此期间,老师不能袖手旁观,要主动走近学生引导他们,必要时再提供学法指导帮助。实践证明,只有学生自能学了,那我们提效提质就已经实现了。
四、创新课外作业设计,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家庭作业是第二课堂,是把学生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舞台,同时也是我们使语文教学得到拓展和提效的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一些教师奉行“抄抄”思想,强调“题海战术”,这样的作业形式既简单又缺乏综合性,而且还会让人厌烦,造成兴趣渐失。所以,“双减”政策一上来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以此为突破口来提效提质。作为一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标据本”创新语文课外作业,减少机械式重复,多做一些内容上创新、形式式能激趣的作业模式,使我们的学生在践行中能很好地锻炼思维,发展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变色龙》之后,我们可以进行“口语练习式”的作业设计,让同学把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有深刻印象的人物进行口头描述,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使作品主题更好地彰显出来。这种作业模式不仅能反映出学生的“可变性”“新颖性”和趣味性,而且还能满足课程标准的需要——借助课本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了很好地思维锻炼,促进了语言创新实践的展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双减”下的作业不是另搞一套,而是更好地基于了新课标的要求,更利于学生素养培养和发展,增强了趣味性,使它更容易引起同学的好奇性和探究欲,从而在增强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中实现了提效提质的双重目的。
虽然还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生活化教学法等多种提效提质的策略来改善我们语文教学质量,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我们都务必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这样才能更好互动,更好提效提质,更好实现高效课堂创建,更好达成“双减”要求。
参考文献:
[1]祝新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的探索[J].读与写,2019年。
[2]高利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对策探索[J].新课程,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