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论初中语文课堂艺术提问的实践策略

初中语文课堂艺术提问实践策略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镇初级中学  肖明英 

 

摘要: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的提问既是手段也是内容。增强其艺术术就应整体考虑其实施过程。本文探讨了问题设计要具有趣味性、问题难度要具有适中性、问题提出要具有时机性和回答诱思要具有启发性等五个方面的实践做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艺术提问  实践策略

学起于思。思是有效学习的前提。但要获得良好学习效果还需要“学贵有疑”,因为“疑则有进”。在强化学生主体理念的今天,让学生学有思、学有疑是教者充分发挥他们主体作用的一个重要路径。而要达到这种效果,教者必须要有“教有疑”理念,能找到合适的提问方法和策略,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燃烧的火焰。语文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思维力的重要学科,其有培思促想的学科优势。作为教师,在探索“优教优学”路径时必然要对提问这个重要内容作充分的研究,才能将最有效的提问在设计、难度把握、时间把控、适时引导、点评激励上作深入探索、从而获得有效提问见于语文课堂之上。下面,我谈谈语文教学中艺术提问的实践策略。

一、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思考兴趣

爱思考、爱动脑的孩子不是天生的,是教育培养使然。这种孩子往往有强烈的思考兴趣。而这种兴趣又往往是他们有多次思考成功的体验所致。因此,在提问实践中我们应在问题设计环节注重语文教材的趣味挖掘,尽可能把问题设计成学生思维感兴趣的内容,要集“趣味性”和“挑战性”于一体,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动力,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如《多收了三五斗》一文的教学,针对这个题目,很多人持有不同意见,有人曾这样说,既然要写旧社会农民生活的悲惨,通道用“少,收了三五斗”作题目不是更切合主题吗?针对这个看法,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到底用“多”还是“少”更适合。正是这样一个提问,直接将学生卷入到了课文探究中。原因在于这个问题趣味性强,能有效引向学生思考的兴趣。故而能收到良好的诱思以导入的效果。

二、问题难度要有适中性,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因人施教的一个重要做法,就是要基于学生现有思维水平而教。任何过难或过易的学习,都不会让他们思维处于极度兴奋中,而且还会使之丧失兴趣。因此,课堂提出的问题要做到难度适中,不过高也不过低太容易,最好的思维价值就是刚好越过学生现有水平,在学生“跳一跳”中又够得着。为此,我们在设计时应根据学情分析并结合课文内容重点、难点进行构建设计。帮助学生打开学生思维的匣子,如大水过境之汹涌效果。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自认为要优秀的学生才可能达到。这样难度的问题,实际上与一般学生就脱离了关系,因为他们想与不想,思考不思考结果都一样。故而有一个问题拦到一群人的意味。所谓问题难度适中,就是要绝大多数学生只要他们认真想,积极思考就能够回答上来。这样的问题才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它能满足大多数学生思维需要,具有普遍性,受问面广,能得到学生智力拥护。而平时那些没有思维难度的提问,如随处可见的是非问和正反问就是典型的没有思维价值的提问,在课堂上基本是没有作用的,甚至连引起学生注意的效果都没有。

三、问题提出要有时机性,切中需要抛出问题

什么时候提问,是个科学问题,不是随意都可达到预期。对于这个教学问题,实际上在孔子时代就有了答案,他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提问的最佳时机了。现在有个词“相机而问”就是这个意思。实践证明:能把握时机的提问不仅能问到需求时,还能引发更多学生关注。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在教学到重点内容时为引起学生思考和注意,常常采用情境引入,通过情境的趣味性和诱思性把学生集中到某个特定情境中,让学生正有兴趣想知道这件事或认识出现矛盾时就抛出一个问题。这个时刻就是我们常说的“启于愤悱之际”,自然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神奇效果。。

四、答问引导要有启发性,注重过程诱思点拨

在课堂提问中,不是张三,答不了就找李四。反复采用换人法来回答问题是不可取的。要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分析学生思维水平时就要在学生答问过程中多注意引导,通过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把学生受阻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阳关大道上。这样就实现了由想不通或想不到过渡到了想通了、考虑全面了的效果。如《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有效的教学不会仅限于对文本内容理解的目标达成上,也不会只让学生获得移山精神的教诲。而是要把这种敢于移山的品质拓展到现实中来。教学中很多教师就在这课教学中引出了毛泽东曾借用《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说民主革命的事,暗指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通过这样导向,学生思维过程又有了新的内容,起到柳暗花明的效果。所谓导之得法,诱之有效,贵在追问及时,点拨到位。就会减少课文对学生思维的所束缚,就会跳出框子而不沿袭别人现路,在新的境界中就会有所发现,甚至创新。

总之,有效的提问贵在得法。对于一个常奔走于新课改下的实践者,其对教材的潜心钻研和教学方法创新都是对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忠诚与用心。在提问践行的整个过程中体现了他对新课标要求和建议的熟谙于心和对学情况的了如指掌。因此,在探寻“优教优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深钻教材,尽可能地创新提问实施,让学生在课堂艺术提问下燃起语文学习激情,能获得知识建构和思维培养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宇小杰,试论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艺术[J].祖国,2019年。

[2]刘世洪,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J].新课程导学,2020年。

 

 


点击次数:17  发布日期:2022/10/31 10:52:39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