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主而创新地写作
让学生自主而创新地写作
湖南省洞口县石柱乡中学 欧阳炎中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文教学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一、把写作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是活生生的全面发展的人,作文教学中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让作文教学人本化,真正把写作主动权交给学生。
1、自选内容
学生作文常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为写作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来源于生活的作文素材最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写出自己的真实体会,真切感受。就作文内容而言,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比如,在一次作文课中,我发现按课本要求布置的作文,学生的兴趣总是提不起来,当时正值初春,又下着小雨,于是我素性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讨论这场春雨,再让学生写,没想到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尽管教材并没有这样的要求,但并不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我趁机启发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春雨,鼓励他们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有的学生描述绵绵春雨中诗一般的美景;有的在作文中写了农民对春雨的期盼,体会到“春雨贵如油”、“久旱逢甘霖”的哲理;有的甚至联想到“田里的禾苗一定在咧着小嘴,贪婪地吮吸着……”这些思维的火花让我十分惊喜。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克服为作文而教作文的学科本位弊端,构建向生活开放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的表达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以更充分的张扬,使作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尽情的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让作文进入学生的生活,那么学生作文便水到渠成了。
2、自主拟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拟题。”这就表明学生作文应少写“命题作文”。然而,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常采用“命题作文”,这样严重打击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束缚学生的思想,使其写出的作文往往空洞乏味,毫无感情。与其花那么多时间让学生去写一篇他不喜欢写(或者说没有什么内容好写)的作文,那还不如干脆不要那个题目,直接让学生另起炉灶,自主拟题的好。
比如八年级上册第13课《苏州园林》,课后练习四,“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对我们农村学生来说,很少有机会欣赏到什么园林。为了让同学们都有内容可写,我进行了处理,将这次作文改为:以“母校”为话题,写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要求学生自拟题目。结果学生自拟的题目有《我的学校》、《校园一角》、《校园美景》、《雄伟的教学楼》、《我们的教室》,等等。这就从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并且可以借机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母校,进而激发他们热爱学校的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3、自由表达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文教学应将立足点建立在学生差异性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就能促进学生作文水平发展。学生的家庭状况、个人经历、情趣体验以及语言习惯和表达能力各不相同。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应该把表达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不要对孩子束缚太多。
例如,让学生写老师,一般来说,学生笔下是歌颂老师,赞扬某某老师工作如何认真负责,如何关心爱护学生,写师生如何感情深厚,诸如此类,这样写理所当然。但有一名学生他却写某某老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好学生,看不起后进生,课堂上从不让后进生回答问题,不让后进生朗读课文,不让后进生上台做练习,建议老师一视同仁,平等看待每一名学生。像这篇作文,小作者自由无拘地吐露自己的心声,敢于说真话,吐真情,语文老师千万不能该文有指责老师之嫌而予以简单粗暴的批评,相反应大力鼓励。
4、自主修改
教师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学生往往只是看一眼分数,其他更为重要的评语、修改意见等等,根本不去看。叶圣陶先生对此颇有感慨:“教师改作文是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他认为“‘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因此,作为自主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我们应该将作文的修改权交给“作文的本人”——学生自己。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根据由易而难的原则,教师可对学生作文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评,组织学生采用同桌互改、小组评改等方式进行自主修改。
二、鼓励学生写作创新作文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作文是学生自我个性特征的书面表现,最能体现其创新意识,最好评价其创新思维的水准。因此,应鼓励学生作文大胆创新。
1、培养写作兴趣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一个人勤学苦练的最佳动力,处于青少年时代的中学生,往往是凭兴趣学习的。但是,兴趣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可以培养的。有些学生原先对作文不感兴趣,由于教师善诱善导,在作文训练中确有所得,便会逐渐喜欢,兴味盎然。
作文的兴趣从哪里入手培养呢?按心理学的观点,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学中我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逐渐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
首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应重视写作与阅读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比如在每节课前,利用5分钟时间给学生读一些哲理性的说理文,或是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散文。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有所领悟,为以后的写作提供素材。培养其独立阅读兴趣时,也一定要投其所好,找一些学生们关注的问题的文章。还有,就是要坚持,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把这种兴趣慢慢陪养成一种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自觉地写生活日记。语文教师应经常启发、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观察,使学生能抓住事物特征,获得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力求表达有所创意。实践证明,引导学生经常写“生活日记”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还对他们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及其他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读,多看,多想,多写,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在阅读中的写作兴趣,写出具有独特视角、独到见解的创新作文。
2、激发写作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象是创意的动力,没有想象,也就没有了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是作文教学的生命。教师必须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想象。作文教学,应非常重视拓展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运用想象丰富要表达的内容,让学生在想象中完善,在想象中创新。
课堂上,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如教学优美散文时可播放恰当的音乐、观看合适的影视作品、有感情的朗读优秀时文,如果可能,还可以带领学生现场作文等等,总之,要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使课堂形式灵活、多样、有效,气氛活跃、热烈、充满激情,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时时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流露出情感的涟漪,能使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不拘一格、“随心所欲”的创作出个性突出、立意新颖的“创新作文”。
3、提供创新平台
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就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写作,表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活跃于平台,以展现其创新风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为此,我与学校的语文老师联合,在学生中创建了“小松苗”校园文学社,创办了《小松苗》校内文学小报。文学社吸收各班有写作兴趣爱好的学生参加,语文老师是文学社指导老师,文学社定期开展活动,或邀请语文老师做文学讲座、写作指导,或组织社员交流写作体会、一起修改稿件,等等。《小松苗》小报一年至少出刊4期,以刊载学生优秀习作为主,自2011年至今,已出22期,共登出学生各类习作500余篇。这些,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创作欲望,为学生自主而创新地写作提供了耕耘的园地、发展的平台。我校学生优秀习作推荐到县以上报刊,多篇被公开发表,学生参加县以上各类征文比赛活动,获奖者达100余人次。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只要我们坚持新课改理念,认真贯彻语文新课标精神,在作文教学中处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尊重学生个性,鼓励他们自主而创新地写作,那么,作文教学万紫千红的春天就会很快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