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效提质的实践策略唐 宏
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效提质的实践策略
四川省武胜县中滩学校 唐宏
摘要: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提效提质就需要执教者从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做起,通过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等手段实施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发挥主体作用,与教师共同建构有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提效提质 实现 实践
提效提质是近年来“五育合一”新课改和“双减”政策武胜行动推进过程中的重要关键词,也是我们一线教师为创建高效“三活课堂”而追逐的重要目标。在这股提效提质的课改热潮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也加入其中进行提质实施,并在积极探索新课标背景下提效提质实践策略的过程让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培养与发挥。通过这几年的大力实践,我们在更新理念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实践方法。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聊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效提质的实践策略。
一、让教学展开在良好师生关系的氛围中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将课堂教学建立在一种平等对话的双边活动基础上的互动手段,是让学生走进课堂积极参与学习的情感基础。古人“亲师、信道、乐学”的观点是我们借鉴进行教学实施的依据,这三者的关系都属于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基础,不能倒过来讲。因此,在大力倡导学为主体理念的今天我们要提效提质就必须提高学生参与有效性,让他们完全走进教学活动中才是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为此,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要达成这个目标就必须和学生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师生间要有平等、民主、和谐、尊重与互助的气氛。师生之间如果能建立了良好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我们的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作前提,我们教学活动将在友好和谐、轻松的环境中进行。例如《品出情感的滋味》和《美好集体有我在》等章节内容的教学就少不了良好师生关系作前提来实施。如果师生情境、集体与个体关系等无法维护,那良好师生关系就如同虚设。因此,作为内化于心的道德就必须重视良好师生关系作教学氛围的营造。
二、让学生主体作用在自主学习实践中充分发挥
学生是思政课程的学习主体。在以学彰教的今天,提效提质实际上体现的是学习有效性。因此,我们的教要致力于学,让学生主体作用在自主学习实践中充分发挥以增强他们道德实践信心。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是否有效果,首先看他们是否学得积极,是否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在驱使。只有学习动力足了,他们才会主动学习,如果再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支撑,其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大幅提升了。因此,我认为要提效提质就应该以促趣生成为径,通过多样化的自主学习平台让他们增强乐于道德与法治学习动力,才能让他们对学习道德践行和判断不再感到枯燥无味。要想达到此目地,在实践可从这几种路径入手:一是利用微课作前置导学案,让学生能自主预习学新的知识。这过程由于有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快,收获大,易生成功感而激趣,二是对自主学习效果进行关注和欣赏。没有任何一种奖励能比得上到老师的关注和欣赏更能鼓励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学会欣赏我们的学生,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发现并适时给予表彰。三是要做好导学工作,就是要求我们要事先备好课、做好课件、甚至阶段性课件、以及备学生。尽量能够做到每在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可能遇到的情况都有所预见而有所准备。这样,我们才能在日常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我们的一步一步引导下、在我们的关注欣赏下学生就会慢慢地把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培养起来,这样我们就可以让他们主体作用在自学获知过程中充分发挥。
三、让学生道德践行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学起于思贵有疑。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要求我们既要注重学生道德践行能力、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二者同步发展。多年实践表明,培养思维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培养学生利用教材上的道德与法治的观点、理论解决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的思维实践过程。因此,我们应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具有理论抽象、逻辑性强、趣味性少的特点而创新开展教学,特别是要引发学生思维参与。相反,如果实施时只注重知识传授就容易被空洞说教这种手段把枯燥无限放大,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学习疲劳感和厌学感。这种情况下,学生思维就不会全身习投入了,对道德问题或事件的判断也就容易走心。因此,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我们作为教学实施者就要学会多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利用电子白板课件把时政热点、新闻图片、漫画、历史典故、案例、音像剪辑等方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供学生观察与探讨,实现学用结合,实践与理论结合。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性,增强他们主体性,实现道德践行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例如,在教学《合理利用网络》这一课我们要实现学生学会“信息节食”和辨析网络信息提高媒介素养这两项目标就必须培养学生对网络利用合理性进行思考,让他们认识到网络这把双刃剑的利弊和取舍之法,才不会在无关信息、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和时间。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个性等。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限于指导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现实,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总之,提效提质是一线教师的重要追求,特别是如今“课改”“双减”践行正旺之际,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更应创新策略以优化课堂实践,使这主阵地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从而让学生道德践行的知、情、意、行得到协调发展,能很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践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秀华,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J].新课程,2019年。
[2]王长忠,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法[J].魅力中国,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