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优教提质的有效策略张 敏

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优提质的有效策略

四川省武胜县万善小学校  张敏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要实现提质效果就务必减少宣讲式桎梏影响,做到活用教法。本文探讨了在优教提质实现过程中所应用到的“四大关注”,即关注现实重生活性关注教法重活动性关注体验亲历性和关注评价重激励性。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优教提质  有效

随着“双减”推进,其主题倡导的“提效提质”进一步深入人心。作为一线教师,要实现高质量教育,就必须走出传统宣讲式模式桎梏而创新教法,使课堂增强互动性、彰显思想教育生活性和实践性,确保优教提质得以实现。我们知道,新开学科的道德与法治,是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提升道德践行能力以及法治观念为根本任务的意识形态课程。小学低段这门课程是以低年级儿童生活作为研究基础,以促进儿童知情意行统一为目标,引导学生在热爱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对于这样学科教学,要实现优教提质,作为执教者,就必须在遵循教学、认知等规律的基础上活用教法,充分利用有效策略以践之。

一、学情析基础关注现实重生活性

优教提质的实现不是心想就可事成之事,需要多个综合着力才能接近预期。在众多影响优教提质的因素中,备课设计与课堂实施无疑是最重要的两个着力点。而备课设计又是第一步。在这关键步上我们如何才能使设计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我们在这个环节上最应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认为,作为执教者,必须在明了学情上多作分析之功,分析学生现有基础和认知特点以及拥有哪些学习方法等。而现有基础中学生生活经验又是重点。这一点,我们很多教师容易忽视,常常将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征作为自班学情来作备课基础。这样的做法实际上错误的。不仅班际有差距,学生个体间也仍然存在这种差距。故而我们在备课设计时一定要多多在关注生活现实上用功,特别是影响学生接受理解效果的生活经验要多作分析,选取他们在特定环境下经历的生活作为教学内容的源泉,比方说,我班学生处于农村,但又在场镇这个位置点。其学生的生活经验就相对丰富,涉及品德知识应用的场景遇到的机会就相对较多,这对于丰富学生品德生活就相对更有经验。这些经验在他们理解接受道德与法治知识就有很大帮助,我们在课堂实施时优教提质的实现就相对容易。

二、生活化,强导向,关注教法重活动性

源自儿童生活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新课标要求其实施应以儿童生活需要和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实施的抓手,通过活动化的场景营造,让学生在生活问题解决中应用道德知识进行实践。作为执教者,坚持问题解决导向,提供道德践行方法,尽可能通过言的沟通和行的实施把道德知识展现出来,从而解决好生活问题,实现和谐共处。例如,《亲亲热热一家人》教学中为了增进儿童与家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我们可以搭建模拟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在自我介绍家人特点的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家人,了解父母为我们成长提供的大力帮助。有了这样的活动实施,学生在介绍中教师作好导向,让学生体味自己家庭的温馨和快乐,从而体味家庭幸福。这对于现在一些受娇生惯养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是很难有这种感受的。通过这样的平台导向他们就会有感恩之意在此萌发,实现我们预期目标。随着对“一家人”的范围拓展,学生对自己身处其中的校园、社区就会有更多感悟,这对于促进他们养成良好品德、学会生活和做人都是有很多好处的

、引探究过程关注体验亲历性

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就在于促进学生在原来的学力层次上得到了最大化的发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学生有了这种思想和品德就达到了目的。还必须强化于心,从心底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才是德之根本。为了学生在心底就形成良好的品德我们最好通过探究性学习来促进内化。因为这种学习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探究、理解、建构的体验,体验是发自于心的。而这样获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往往是有促进力的。因此,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我们认为优教提质的方法尽量选择以亲历体验有关的教法。当然,最深刻的体验是学生亲历对品德生活中的问题所进行的探究解决。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关注体验重亲历性。就要比如在《上学的一天》的“过马路”这一栏目的教学中,首先让一些小朋友按照教科书中的“小剧场”中的提示,模仿生活中的场景进行实战演练,然后让他们讲述过马路的一些经历和心得,最后,让他们在老师设计的“法治墙”上把自己了解到的关于道路的安全问题和规范道路交通的标志画出来这样重过程、重体验的教学实施,不仅能促使学生做到知之间地相融相促还能使其形成良好道德践行能力,发展道德创新能力,真正帮助学生处理好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品德问题

实践趣味,关注评价重激励性

道德与法治虽是以思想教育课程著称,但不能因此就将空洞、枯燥等不利于兴趣培养的标签贴在了其学科称呼上。新课标特别强调其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而不是严管严禁的代名词。所以,优教提质的实现就应建立在道德实践的趣味性上,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和老师督促以及整个过程的评价激励,促进学生正确践行知情意行要求,从而在目标达成中实现良好品德建构,在达成优教提质目标中关注评价激励性而促进学生幸福成长。

总之,要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平台上获得良好品德构建和道德践行能力培养就必须弃宣讲思想导向下的“满堂讲”,创新实施有效策略,在做好“四大关注”的基础上做到教法活用,才能在优化教与学的过程中真正让学生获得多项能力培养和发展,从而实现提质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梓新,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教育科学,2019年。

[2]孙燕琼,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实施研究[J].魅力中国,2018年。


点击次数:27  发布日期:2022/7/5 16:37:4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