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阿米娜·塔西浦拉提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阿米娜·塔西浦拉提
(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布亚乡中心幼儿园)
摘 要:幼儿园以培养幼儿全面发展为己任,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幼儿园老师经常会以妈妈、阿姨、姐姐的身份出现,在情感上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培养幼儿的说话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问题,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方式,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幼儿期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的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幼儿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值得重视,幼儿园语言教育工作刻不容缓。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创造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使幼儿有话敢说
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愿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对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以幼儿感兴趣的事为切入口,支持和引发幼儿表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同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提倡敢说先于正确。其实有些孩子他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因此我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自我的机会、说的机会,来逐步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如,开展“故事表演”、“自由交谈”等活动,让幼儿学会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学通过自己的表现及说来传达给周围的人,与他人一起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同时也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提高了幼儿表达能力,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语言的学习,除了跟幼儿的个体差异有关以外,与语言交往环境也有密切的关系。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可以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交往习惯。若在集体中幼儿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交往习惯,就能达到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目的。那如何创设这个语言环境呢?这有赖教师自己的言传身教和榜样示范的作用。
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有话可说
要给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经验是幼儿语言表达的源泉和基础,只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幼儿才会乐于表达和交流,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婴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要注意发展语言交往能力紧密与认知能力发展相结合。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如:秋天来了,带幼儿散步时,让幼儿观察各种树木、花的变化。幼儿在寻找过程中发现好多树变了样,“梧桐树的叶子黄了,像一把金色的小扇子”,“有树叶落下来像蝴蝶”、“松树看上去像一顶尖尖的帽子”、幼儿在观察议论、想象中及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
三、抓住生活中各种表达机会,使幼儿有话愿说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一日生活中,幼儿有随时表达意愿和感受的要求。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多关注幼儿的想法,满足其需要,抓住生活中各种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使幼儿有话愿说。如依据班级幼儿好表扬,喜欢小礼物的特点,我用鼓励的方式、互相激励的办法让幼儿产生说的欲望。对于能积极发言的幼儿及时地以贴红花、拥抱、送大拇指、鼓掌等方式给予肯定,同时以点带面刺激其他幼儿也积极上台发言;针对个别性格内向的孩子,不急于要求他能同其他孩子一样一开始就能站出来说,而是进行个别交谈,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从能站出来——能和老师或其他小朋友一起说——独立说——大声地说,最后大方地与人交谈。再如:让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学会倾听与表达,让幼儿在争执中学习围绕话题进行辩论,在聊天中学会互相交流,让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流中感受说的乐趣,而这种快乐的情感体验又会促使幼儿乐于交流和表达。
四、利用各种游戏活动为幼儿创造语言实践的最佳时机
游戏始终是幼儿快乐而自主的一项活动。游戏中幼儿愉快地和同伴交往合作,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始终伴随着游戏的进行,因此,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良好机会,是完善语言的最佳手段。小班幼儿尤其钟爱游戏,游戏中的自言自语正是他们发展社会语言的基础。针对这一特点,我精心为幼儿设计各种游戏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游戏材料,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帮助幼儿掌握倾听技能
在语言教育中,教师应帮助幼儿形成三种倾听技能,即有意识倾听、辨析性倾听和理解性倾听。
为吸引幼儿安静地倾听,教师在讲故事时应尽可能做到语言生动、表情丰富。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用语也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当教师给幼儿讲故事时,他们个个全神贯注,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教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故事的内容、情节吸引幼儿,另一方面是教师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讲述,配上丰富的动作、表情,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所以培养幼儿的倾听行为,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用语也很重要。尤其是针对低幼年龄幼儿,应尽可能放慢速度,使他们能听清每个字的正确发音,特别是一些幼儿不易发准的音,可在口型上稍微夸张些,这样不仅能使幼儿听清准确的发音,还能看清发音的口型,便于他们模仿。如绕口令《四和十》就要求幼儿注意倾听“四”和“十”的不同发音并学习复述。
总之,在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时,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创设良好语言环境,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幼儿敢说、愿说、会说。同时,我们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从小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完成幼小衔接中的社会适应性准备,真正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人生第一过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