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刘艳萍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刘艳萍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西湖小学)
摘 要:数学课的有效教学备受人们关注,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有效教学的观念,改变以往的“师道尊严”。充分挖掘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有效教学;保障;途径;关键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学生自身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与课程标准极不适应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教学效率极低,课堂教学缺乏生命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树立有效教学的观念是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保障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又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多种需要、多种作用及创造性共存的实践活动。因此,数学教学应重视“主体性、愉快性、个体差异性”原则的实施。教师应有勇气放弃“师道尊严”的绝对权威,把自身态度中所有成分调动起来以表现为对学生的全面关注,用爱来陶冶学生的情感,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足够的时间里产生惊异、有所觉悟、感受到尊重并充满希望。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自主、自动、创造性地学习活动中。
二、利用生活情境、化抽象为形象,是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
学生对身边的事件不仅好奇且乐于思考,对于抽象的知识,往往需要借助于生活中的经验与常识去理解掌握,这样能够加深对所学抽象概念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我在教学实践中,总是乐于将学生所要学的知识还原到学生的生活情境中去,让学生利用己有的生活经验去分析、理解新知识。
如在教学加法运算规律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我并没有纯粹的运算教学,让学生直接去计算78+129+22与78+22+129的结果相同,强硬地让学生感受,接纳这个运算规律。实际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赋予了算式的具体生活情境,这样出示:星期天,妈妈给我买上衣花78元,买棉衣花129元,买裤子花22元,问共花多少元?学生根据题意可列出:78+129+22、78+22+129等算式,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让学生猜想这两种方法的结果,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比较哪种算式比较简便,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加法交换律,而且还明白了利用这样的运算规律有时可以让计算简便。这样学习新知与应用新知融为一体,抽象枯燥的运算规律也因生活情境的应用而精彩。
三、指导学生有效地学是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学习时采取的方法也不同,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有其相应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这个阶段应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思维,使学生掌握不同题型的思想方法和解题技巧。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指出“转化”是解决一些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也用转化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已学过图形来自己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操作和推导的过程中,学生对转化这种方法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便将来能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别的问题。
总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数学老师只有立足课堂,改变教学观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元素,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行之有效,才能让学生乐学、易学、数学课堂才能高效而生动。
参考文献:
[1]陈旭远著,《引领新课程丛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
[2]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