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论创新培养学生旅游地理实践能力的有效策略梁 颢

创新培养学生旅游地理实践能力的有效策略

四川省武胜万善职业中学校  梁颢

摘要:提高学生“大旅游”岗位实践能力是旅游地理专业的学以致用的培养目标。我们要创新策略,加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种平台,让学生在习得“大旅游”职业领域内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大力发展识图、线路设计和导游讲解等实践能力。

关键词:中国旅游地理  “大旅游”  实践能力  培养  创新

《中国旅游地理》是职业教育中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之一,特别强调学生旅游地理践行中所需要的能正确阅读分析导游图、旅游线路设计以及核心旅游景区的导游讲解等实践能力培养。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以知识习得为基础,技能培养为平台,反复训练才能渐以养成。因此,我们必须抓好课内课外两种培养模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强化课堂教学、传授知识为出发点,通过情境练习和实岗实习,让学生在既学又练的实践中得到有效培养。

一、大力实施情境教学模式

情境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而在旅游地理专业这样的职业教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再现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以及模拟工作实践更具有现实意义。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观其色、形和体验,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切身体验,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有效性。多年实践告诉我们,情境具有很强的诱思性能将学生思维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能进一步提高其对旅游资源类别、核心资源、旅游特征等识别、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把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入典型案例之中,使学生能结合实际问题来学习、领会理论知识。不过,这需我们以案例为主线,寓旅游地理专业资源、景观、人文等内容为载体,把教学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案例中,引导学生对具体环境作深入分析讨论,进一步理解理论,掌握知识。这对于丰富学生旅游知识、提高旅游礼仪常识,提升间管理能力等都是大有好处的。

二、充分利用现代手段施教

作为公共基础科目的《中国旅游地理》要实现学生“大旅游观”的培养,就必须依据其课程制订目的而采取该课程纲要所要求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进行。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而让课堂有多媒体进驻就是其中之一。这门学科之所以特别强调这种手段的应用,其原因就是任何一个地方的学生都不可能众知我国旅游资源、旅游客源以及旅游交通和旅游区划等众多关于旅游的信息。利用多媒体呈现我国旅游景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就可以使之更直观,教学更生动有说服力。例如在教学旅游资源中的《我国的旅游资源》时要让学生知晓我国著名旅游资源景观就离不开多媒体的大屏呈现山水风光图片(主要是五岳名山与四大佛教名山)和中国地图来进行,能让学生在直观的读图中完成填图。这样的教学就减少了教师口头讲解的苍白乏力和抽象空洞,增强了直观感知效果,在培养学生旅游地理实践能力上就能起到夯实基础知识的作用。

三、实施多元化考评模式

考评模式就是考试策略与评价评估的有效结合,做到既不唯分数,也不只看过程。根据职业教育学科特点,要真正实现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预期,我们就要将其开放互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主”地位的教学思想引起重视,一定要在评估体系和考试策略之中得到充分体现,改变“以分论英雄”的“应试”评价弊端,做到以学生为根本,以能力为基础,改变过去那种“老师念教参,学生忙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模式,有针对性地选择考评手段,科学制定评价量标,尽可能地改变的不合理的过于注重笔试问题,积极采用情境模拟、实践操作、现场扮演等相结合的素质教育评价做法,加大学生“大旅游”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估考核力度。在评价主体上,要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实践岗位评、服务对象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尽可能对学生进行立体式、全程式、多侧位的评价。在考试与评价结合中,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性质,构建以知识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考核为主,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核并重,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的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这种评价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制度

旅游地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和社会性都较强的实践行业,需要具备良好旅游职业道德修养、营销策划能力、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能适应我国旅游行业一线实践岗位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这种既备知识、又具较强能力的实践复合性人才,如果只有课堂教学,显然是不能达成的。国务院2005年11月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就为职业教育教学指明了“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制度”的实践方向。落实到实践中就需要我们积极构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整体规划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加强导游实训,让学生在工学结合中学以致用,既增知识又长能力。

当然,培养学生“大旅游”实践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成为“我要学”、“我要为”的实践主体。只有这样,学生专业的读图识图、线路设计和导游讲解等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才能为将来参加工作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和能力潜质。

参考文献:

[1]姜春鹏,职业教育旅游地理创新人才培养措施探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

[2]张利敏,中职教育旅游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3年。

 

 


点击次数:22  发布日期:2022/3/6 14:21:33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