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应做到读写结合陈玉凤
语文阅读教学应做到读写结合
四川省广安实验学校 陈玉凤
摘要:读写结合是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两种平台教学共同有效的实践方式,更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作为执教者,我们应强化二者结合,让学生在读写中更好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 有效
学语文,实质就是学用语言文字。这儿涉及两个问题,语言文字的学和用,如何学,在哪儿学,又怎么用,是我们语文教学应着力思考的问题。现实中,我们很多教师由于认知有误,观念出现偏差,导致语言文字学习的平台---阅读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平台---写作被撕裂,成为“两张皮”,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论是口头还是书面的能力迟迟得不到应有提高。这显然是不可行的,实践也证明了这样实施的不科学性。我认为读写结合才是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的有效方式。古人曾说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读写结合换来良好效果的很好例证。实践也告诉我们,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落实统编版教材“读写并重”编写理念的有效举措。在阅读中学会习作,是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和实践方向。
近日,在网上听课,看到了《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的课堂实录,这是一堂三年级的语文课。视频中,一位姓刘的教师就将读写结合开展阅读教学演绎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了,堪称我们学习榜样。下面,结合自身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以及观后感谈谈语文教学中实施读结合的实践与思考。
一、营造氛围,为学生写作铺垫
良好的氛围才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成功教学必须以此为前提。从那堂课看,授课前,那位老师就设计了一个热身环节使学生智力活跃,具体就是让学生根据QQ、微信上常见表情包说词语。表情,神态也,可在对话中使用,让对话更加精彩。这个环节不只是让学生放松心情,也在紧扣授课的主题,同时也为学生后面的练习作下了一个铺垫,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欲望。这些年来,随着“双主双优”课改的实践推进我发现,要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体并充分发挥主体者的作用就必须让他们受到兴趣激发,产生或读或写的实践兴趣,这样他们才能变兴趣为需要而成为内驱。这样才不至于把读或写当作痛苦,而是一种需要。有了这样的前提,学生写作就有了动机作铺垫。
二、找准目标,为学生写作导向
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在读写结合策略实施中,我们要为学生写作导向,就得找准目标,有的放矢,把课文中有利于学生写作的“范”找出来,让学生模仿。我们知道,一篇课文的信息都是多元的,可供我们探究教学的也很多,那么我们如何找准这些点呢?我觉得应该由文本的特点、单元教学的目标、课程规定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几个方面来决定:
三年级的学生,人物对话练习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刘老师很好地利用了这篇课文中的对话,并把它用作了解文章的把手,这确实妙。对于《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我们可不只教寓意,还可以用来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通过文本中人物的对话,对学生进行人物对话的小练习,这怎不妙呢?
三、充分阅读,为学生写作奠基
习作,一定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文章的语言、文章的结构、文章的情感等都是去阅读理解的对象。刘老师无疑是把握好了这一点的。她的教学设计中,抓出陶罐和铁罐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在这几个小段的对话中,她带着学生一起品读了对话中的语言特点、神态动作、提示语的位置、标点符号、以及对话的独句成段对语言表达的影响。授课时,她重学生的感悟,老师的引导,学生的朗读,轻老师的强灌硬输,让学生在“一感三读”中去理解文本。这些理解品读,让学生不只是懂得了课文中人物的形象所蕴含的寓意,也让学生了解了习作的方法,习得了如何写对话。这样的阅读理解教学让学生不只是得其形,更得其神,所以学生后面的精彩习作便也在情理之中了。
四、由易到难,让学生写作有成
当学生通过“悟---读---再悟---再读”这样的形式理解了课文,理解了几个“对话小妙招”后,便开始了本节课学习的最后环节——写话练习。在这个时候,刘老师也不是直接将习作要求甩出,让学生练习,而是先让学生根据人物语言提示,进行添加神态、动作、改变提示语位置等练习。当学生完成了两个这样的练习后,便让学生根据故事的提示进行人物语言的创编。这个时候,学生的创作便会自动地加入神态、动作等提示语。这样的教学由扶到放,让学生一步一步前行,行得稳,也走得远。
习作创造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先有模仿,再有创造。如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中就谈到了写作初期离不开借鉴和模仿这种路径来帮助。而这样的模仿借鉴对于起步作文的三年级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模仿开展,不是找其他作文书来进行,更不要另辟蹊径,以加重经济负担等方式来进行,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语文阅读教学当作例子、当作范本来实施,就可以达成要求,实现目标。
总之,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今天,我们要坚持读写结合理念,有步骤地训练,利用读写互促方式,让学生不只是了解方法,掌握知识,还运用到言语实践中。虽然二者方式有所不同,但都是重要的语文实践,其关系却如同素养这个大夏的不同柱子一样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素养这个大夏的整体。所以,我们不可忽视,更不可割裂,要有一体化思想。在如今践行新教材的今天,更要把这种思想落实到教与学中,带着学生在二者结合的阅读、写作平台上寻找知识的宝藏和能力发展的航标。
参考文献:
[1]李小莉,试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J].课堂内外,2020年。
[2]何举,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J].学周刊,2019年。